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寄晁说之
阅世真难记,如君自不忘。尚于书太简,正以懒相妨。与有还家乐,终无却老方。莫须忧潦倒,未许细商量。
晁氏客语
笔记。宋晁说之(1059—1129)撰。一卷。说之有《景迂生集》已著录。辑札记、杂论、朝野见闻而成此编。仿《杜阳杂编》例,每条必记其所语之人,古称“客语”。议论多有关于立身律己之大端。所载熙丰间名流遗事,可与史传互证。其说或参杂儒禅,得自家传。凡与游宾朋苏轼、黄庭坚语录,亦多蜀党倾向,好执一格相绳。解经常持异说,又近于洛党。主“好各则有所不为,好利则无所不为”说,谓“凡财用,于国则奢,于家则俭,人之病也。”论人议事,俱多警语,且考述其出处。用辞简练,文笔流畅,非一般语录可比。记述北宋名人轶事,颇多趣闻,既可补史传之缺,又可资读宋诗文之参考。有清道光八年(1828)待学楼刻本,《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
景迂生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晁说之撰。前3卷为奏议,卷4至卷9为诗,卷10为《易玄星纪谱》,卷11为《易规》、《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及4篇《诗序论》,卷12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卷13为《儒言》,卷14为杂著,卷15为书,卷16为记,卷17为序,卷18为后记、赞、铭、题跋,卷19、卷20为传、墓表、墓志铭、祭文。晁氏著述数十种,靖康年间遭兵火毁坏。其孙晁子健访辑遗著佚文,编为12卷,后又续增为20卷。此书有《四库全书》本,而《四部丛刊》续编辑入的名为《嵩山文集》的旧钞本,内容基本同于《景迂生集》,于20卷之余尚录有晁子健后记2篇,并附有关作者生平事迹的杂文9首。张元济以为此本出自宋代乾道刊本,并将卷3《负薪对》1篇与《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详校,可知两书讹阙不尽相同。《升庵诗话》卷13载晁说之和苏轼《论诗画》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似可视为其诗歌创作的主张。本集或题为《嵩山景迂生文集》,除简作《景迂生集》,也常简作《嵩山集》。
儒言
亦名《晁氏儒言》,宋晁说之著。徽宗政和二年(1112)为攻王安石新学而作,内容多涉及《三经新义》与《字说》。非但是学术上的论争,且兼斥安石居心行事。排《周礼》,抑《孟子》,尊《春秋》,务与相反,负气求胜,言辞激烈。
周官新义
十六卷。附《考工解》二卷。北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是王安石为变法而对《周礼》所作新解之书,原着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录自《永乐大典》。宋晁公武《读书志》载,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周礼》、《尚书》、《诗经》,皆本王安石经说。王安石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重注三经,不用先儒传注,多以己意解经,时称《三经新义》,颁之学官。书成后遭反变法派如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程颐、苏轼、苏辙、晁说之、胡安国、胡宏等攻击,甚至谴责王安石及《周官新义》导致北宋灭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安石鉴于“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斥,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信《周礼》为可行”,颇为中肯。《周礼新义》训诂多违六书之义,难免割裂经义,牵强附会。其训诂字义,颇为穿凿,但总体以经诠义,发挥经义,仍不失为儒者之言。如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有发明。对后世研究《周礼》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王昭禹《周礼详解》、王与之《周礼订义》以及林之奇、陈友仁注《周礼》多据其说。清《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用。其《考工记解》据晁公武《读书志》记载,非王安石之作,乃郑宗颜辑王安石《字说》所补。《中华儒学通典》认为“《考工记解》在内容上多与《字说》相类似文字,而其题款亦一直为王安石,即使真为郑宗颜所辑,则所辑内容亦必为王安石所撰无疑”,颇有道理。版本有河南刻经苑本,明万历刊本、墨海金壶本、粤雅堂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三家诗拾遗
清范家相撰 汉代传诗者四家。《隋书·经籍志》称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唯韩诗存。宋修《太平御览》多引韩诗,《崇文总目》亦著录。刘安世、晁说之尚时时述其遗说。而南渡儒者,不复论及。知亡于政和建炎间。自郑樵以后,说诗者务立新义,以掊击汉儒为能。三家之遗文,遂散佚而不可复问。王应麟于咸淳之末,始掇拾残剩,辑为诗考三卷。然创始难工,多所挂漏。又增缀逸诗篇目、杂采诸子依托之说,亦颇少持择。范家相此编,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循览。以 《三家诗拾遗》为名,则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宜附录。其逸诗不系于三家者,自宜芟除。虽未免失于贪多,搜采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赡远矣。严虞惇作《诗经质疑》内有 “三家诗遗说”一篇,又惠栋《九经古义》、余萧客 《古经解钩沈》于三家亦均有采掇。论其赅备,都不及此编。《三家诗拾遗十卷》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守山阁丛书·经部》道光本、鸿文书局景道光本、博古斋景道光本;《范氏三种》; 《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以夜宿匠舍诗示晁以道说之乃以古句为谢次韵酬之一首
平生拙自理,不办一亩宫。聊从斲轮扁,敢慕执戟雄。惭非五凤手,正着双凫中。何言散骑省,难下青藜翁。相望一牛吼,有客方固穷。床头河洛书,瑩光吐长虹。时时发佳句,执若万折东。我诗出龟赐,寒螀抱霜丛。谁当写秋思,妙器无号钟。相从无何境,曳履哦清风。
随巢子
一卷。周巢子(生卒年不详)撰。有人认为随巢系姓氏,或曰随名巢。墨子弟子。据《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载:“《随巢子》六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皆云一卷。宋《崇文总目》未著录该书,可能亡于宋朝。关于《随巢子》一书的思想内容,我们仅能从前人的记载中窥知一二。《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引韦昭注曰:“墨翟之术尚俭。后有随巢子,传其术也。”《文心雕龙·诸子篇》:“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清人孙诒让说:“随巢、胡非,则多主于明鬼非斗,与《墨子》七十一篇之旨若合符契。”而随巢之说兼爱曰 “有疏有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则尤纯笃无疵,是知爱无差等之论,盖墨家传述之末失。随巢之学,最得墨翟之真。可惜原书早佚,现存的版本有: 清马国翰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明归有光评 《诸子汇函》本,一卷。清王仁俊辑,一卷,《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又,劳格尝辑此书,十分简略。孙诒让《墨子闲诂》后语所辑,最为精详,可供参考。
代罗敷诮使君
常言爱嵩山,别妾向东京。朝来见人说,却知在石城。未必菖蒲花,只向石城生。自是使君眼,见物皆有情。麋鹿同上山,莲藕同在泥。莫学天上日,朝东暮还西。
眼儿媚·送饶伯子归里,饶海阳人
笛声吹断念家山。去住两都难。举头天外,愁烟惨雾,那是长安。仙都路阻同心远,谁与解连环。乡关何处,巢林瘁乌,忍说知还。
高阳诗文集
明代诗文别集。孙承宗(字稚绳)著。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公文集一百卷,兵火之后,苕上茅元仪往吊,得之颓垣败屋中,南司马范景文刻之金陵。”此刻本今已不存。今存者乃其孙孙之汸“遍检残编,多方捃辑”而成,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刊刻行世。凡20卷,卷1至卷9为五、七言诗,卷10为诗余,卷11至卷20为杂文。集前有佟国器序。因其书曾列入禁书,所以传本极稀。钱谦益评其集说:“公生长北方,游学都下,钟崆峒戴斗之气,负燕赵悲歌之节,作为文章,伸纸属笔,蛟龙屈蟠,江河竞注,奏疏书檄,摇笔数千言,灏溔演延,幕下书记,多鸿生魁士,莫得而窥其涯涘也。为诗不问声病,不事粉泽,卓荦沉塞,元气郁盘,说者以为高阳之诗,信矣。”(《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为孙承宗所取进士,所论不免过誉。但也说明了其诗文的特点:激昂畅达。惟其诗时有粗糙浅率之处。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孙复撰。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着此书。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着。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穀梁》以“还”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穀梁》以名宛为“贬郑伯、恶与地”,这是贬。而《公》、《穀》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穀》根据日月例,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着《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徐氏珞琭子赋注
又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与事迹皆不详。据刘玉《己疟编》说,江湖谈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又说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与宋道士陈抟、吕洞宾俱隐华山。徐子平所注的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是言禄命之书,其法专以人生年、月、日、时推衍吉凶福祸。李淑《邯郸书目》说它是取“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为何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说,世传《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不知何人所作,序而释之者以为周世子晋所为,但考其书所引有 “秦河上公”,又如悬壶化杖之事,皆后汉末壶公费长房之徒,可见绝非周世子晋所为。又楚赜序以为是南齐陶弘景自称珞琭子,但禄命之说至唐代李虚中还没形成完整的八字,陶弘景如何能作?考此书始见于 《宋史·艺文志》,而晁公武 《读书志》也说此书行于宋宣和、建炎之间,则此书应为北宋人所作。自宋以来注此赋者有王廷光、李同、释昙莹及徐子平四家。徐子平此注久无传本,只有收入《永乐大典》者为全帙。《四库全书》著录时按 《宋史·艺文志》分为上下二卷。书中论气之向背,金木刚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应,所言多近于理。此书有 《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晁无斁将之录示近诗有和其兄以道说之诗次韵以致区区兼简以道 其一
往登妙高台,千嶂如聚墨。煌煌化人宫,屹立断鳌足。题舆亦不恶,啸咏此浮玉。秕糠空在前,不谓公肯辱。竟乖南州望,聊作信都福。吹竽定谁真,抱璞安忍哭。高情禦外物,不计处与出。端如屋间籀,障以千步筑。我穷居城南,瓮牖藩援秃。华裾每来过,暖语加帛粟。洋洋埙篪音,珍重同结绿。吟毫久不濡,辱赠不敢独。所惭春螽股,持抗不周触。
晁无斁将之录示近诗有和其兄以道说之诗次韵以致区区兼简以道 其二
谈诗如谈禅,练性如练墨。壮心悟龟毛,少作岂蛇足。平生甚元龙,未信今伯玉。十年得投闲,高卧谢宠辱。定知贫胜富,固自平为福。著书着名山,会使山鬼哭。结庐近三休,为米时一出。犹嫌佛场选,肯问燕台筑。俗人难与言,镜剃遗盲秃。前年客长安,正觅三釜粟。尘中一倾盖,爽气岷峨绿。别来更崎嵚,寡陋嗟我独。尘埃箧中书,有手不暇触。
晁无斁将之录示近诗有和其兄以道说之诗次韵以致区区兼简以道
往登妙高台,千嶂如聚墨。煌煌化人宫,屹立断鳌足。题舆亦不恶,啸咏此浮玉。秕糠空在前,不谓公肯辱。竟乖南州望,聊作信都福。吹竽定谁真,抱璞安忍哭。高情禦外物,不计处与出。端如屋间籀,障以千步筑。我穷居城南,瓮牖藩援秃。华裾每来过,暖语加帛粟。洋洋埙篪音,珍重同结绿。吟毫久不濡,辱赠不敢独。所惭春螽股,持抗不周触。谈诗如谈禅,练性如练墨。壮心悟龟毛,少作岂蛇足。平生甚元龙,未信今伯玉。十年得投闲,高卧谢宠辱。定知贫胜富,固自平为福。著书着名山,会使山鬼哭。结庐近三休,为米时一出。犹嫌佛场选,肯问燕台筑。俗人难与言,镜剃遗盲秃。前年客长安,正觅三釜粟。尘中一倾盖,爽气岷峨绿。别来更崎嵚,寡陋嗟我独。尘埃箧中书,有手不暇触。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 其五
衮冕有人妖,钟鼓成国蠹。可怜淩霜干,不作济川具。三易朝吾车,六诗暮吾辅。岂亦不自娱,菊径而兰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