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篇

《悟真篇》内丹之学,传自远古黄老列庄哲学思想,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扬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悟真篇》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黄庭经》为古代中国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北宋张伯端撰。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

金丹四百字

内丹歌诀。北宋张伯端撰。全篇正文四百字,五字为句,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但内容上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文字凝练简要,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张氏内丹学说。作为内丹修炼的入门读物,历来很受丹家重视。篇前有序,凡一千三百余字,综述全丹修炼要义,对内丹术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作了概括性阐明,与正文相辅相成,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后人注说颇多,有宋代黄自如,明代彭好古、陆西星、李文烛、王一清以及清代刘一明等家。

青华秘文

内丹重要典籍。全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北宋张伯端撰,三卷。《悟真篇》行于世后,虽对形成道家南宗内丹派学术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在具体的修仙之术方面,张氏仍觉“首尾未明,机关尚隐”,于是再著此书,对内丹筑基、下手功夫作系统具体的叙述。

悟真直指

《悟真篇》作者张伯端,注解悟元子。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非是修真,乃是务假。务假之学,与道日远,适以自误其性命,乌能修持其性命?此紫阳仙翁悟真篇之所由作也。

杂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题张伯端作),《还源篇》(题石泰作),《丹髓歌》,《庭经》(题陈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谢仙师寄书词》和《谢张紫阳书》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谢张紫阳书》,是白玉蟾感概张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书皆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资料。

悟玄篇

余洞真撰。引张伯端、石泰、白玉蟾语,盖宋末或元时之作。述内丹术,特重视玄牝。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此篇副题〈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原为张伯端《悟真篇》一书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作单行本一卷。内载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借禅宗顿悟之说阐发内丹修性之旨。

悟真篇注疏

道家著作。3卷。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叙,天台(今浙江临海)人。自云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诀。世俗传以为仙。是书专明金丹之要,道家将其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并推为正宗。书中多有阐发《参同契》旨意者。初时儒家罕有传授,至乾道中(1165—1173)翁葆光始析为三篇,作注以申释其义。又附以《悟真直指详说》一卷。至元顺至间(1300—1332),戴起宗访得旧本,重加订正,复为疏以发明之。据其书而论,则所云假真阴真阳之二物,夺天地之一气,以为丹饵,归于丹田气海之中,以御一身。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归之,若众星之拱北辰,此为丹经之一种。据《四库全书总目》。

金丹四百字黄自如批注

一卷,题张平叔撰,黄自如注。张伯端为北宋人,黄自如为南宋人。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太上修真玄章

太上修真玄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全书分十章,言内丹家修炼性命之道。其说祖述张伯端金丹论,兼采宋儒之性气说,殆出于宋元道上之手。大旨以人身性命原理为立论之本。谓神为性,气为命,顶门泥丸为性根,脐中丹田为命蒂。性命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修道者于性命不可偏废,修性不修命则形难固,修命不修性则神不明,故须性命双修,而性先命后。又称:「炼金丹者以形譬鼎器,气喻药物,神喻火功。」修炼之要在于忘机绝虑以定鼎器,摄心归一以采药物,神不外驰以调火功。「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所谓忘者,非懵然无知,而是圆活澄湛,内外贞白,「纵之不逸于外,制之不拘于内,胸次间常虚豁豁地」,是谓真忘。总之以虚心无心为要,能虚无其心,「一念不动」,则神归炁复,自然相应。「迨夫脱胎神化,身外有身,聚则成形,散则成炁,则与虚无同体矣。」其说颇受司马承祯、吴筠等唐代道士影响。

全真集玄秘要

一卷。道教经书。元李道纯著。由两篇注解构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读周易参同契》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容,李道纯注解旨在说明易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又以金丹为人的本来真性,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二为《太极图解》,即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解“无极而太极”说: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而是指太极本无极,即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老子所谓象帝之先;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神即无极之真。认为万物同出于一太极,复归于一太极,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阳为太极之动,阴为太极之静。为研究道教思想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丹经极论

道教经书。不著撰人。从书中内容分析,可能出于北宋张伯端之后,属张伯端南宗一派丹法。首为论说,讲真铅,修真之士无过冶炼精炁神而已,神仙抱一之道,炼形。论及性命,认为变化之道,性自无中而有,必藉命为体;命自有中而无,必以性为用;性因情乱,命逐色衰,命盛则神全而性昌,命衰则性弱而神昏;性与命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后分外药火候、内药运功、出神讲述内丹之理。篇末附录《悟真遗篇》与《还丹复命遗篇》。为研究南宗丹法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还源篇

内丹学著作。宋代石泰撰。本书遵循祖师张伯端金丹内练学说,强调 “还源返本,与道合真”(《还源篇阐微》)。全篇以九九之数八十一章五言绝句,逐一论述丹基、采取、交结、烹炼、沐浴以及分胎、温养、丹成之大意,反复告诫修炼者应当“只寻身内药”,“更莫外寻真”

周易参同契释疑

周易参同契释疑(原题俞琰),宋末元初学者俞琰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摘录《参同契》诸版本中异字异词或词句颠倒之处,相互参校考释,判明正误。所校诸版本除彭晓、朱熹、张伯端、詹谷、刘永年、王保义、陈致虚等人注本之外,亦有不标出外之佚本。大抵贬彭晓而推崇朱熹。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元朝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本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列举全真道祖师十六人小传,旨在说明钟吕丹法传承源流。其传法谱系为:东华帝君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吕传刘海蟾、王重阳、刘海蟾传董凝阳、张伯端,王重阳传马丹阳等全真七子;马丹阳传黄房公、宋德方;宋德方传李钰、李钰传张模、张模传赵友钦,赵友钦于己巳年(1329)之秋传陈致虚。上述传法谱系,是研究唐宋金元内丹道传承之重要史料。

修炼须知

修炼须知,编者不详,似出于元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说辑要,分运火行持、朔望弦晦、防危护失、卵酉刑德、沐浴心虑、生杀爻铢、修真七事,凡七章。各章分别纂集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马丹阳、赵友钦、陈致虚等人言语,以论述内丹要旨。所引诸家以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最多。疑为元末陈致虚门人所编辑。

长生指要篇

长生指要篇,南宋道士林自然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因读《清静经》而发深省,遂辞家云游参访,得遇西蜀陆公授以金丹之道。其书分七节,引魏伯阳、张伯端之说,论述内丹法要。大略以先天祖炁为丹本。谓人皆禀此炁而生,与虚皇贯通,与三清同体。若能逐境随觉,袭其明而还其性,则神定精固炁聚,三花聚顶,立见超脱。其修炼工夫从合真炁呼吸入手,以二目为机,守玄一为要。火候法度则唯在自知。凝一燕真元不散,散之成炁,聚之成火。化之成水,变之成金。又须仁慈济物,广行众善,则真仙保举,上帝降祥。又称修炼须上依星辰之躔度,下符海潮之往来,采天地未判之炁,夺日月交会之精。篇末附《金丹合潮侯图》及词一首,以示一月之中潮候消长规律。

亶甲集

亶甲集,原题「西秦降真子赵民述」。赵民生平不详,从其金丹说看,当为宋人。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七律诗三十首,咏述内丹。其说宗法《道德经》、《阴符经》,与北宋张伯端丹道相同,但缺乏系统。作者自称遇至人得法而道成,离秦云游,「遁迹为儒且混尘」,当为流浪儒士。

爰清子至命篇

爰清子至命篇,南宋道士王庆升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编首有淳祐己酉年(1249)作者自序,声称依至人所授金丹口诀,撰成此书。全书分为四篇:第一《至命篇》,引述张伯端《悟真篇》诗数首,解释内丹安炉立鼎、火候法度、野战守城、沐浴脱胎之节次。并附先后天四象图、安炉立鼎图、排符进火图、九转成功图等图像。 第二《入道诗》,为七绝诗十九首。咏叹「浮世功名水一沤,数来谁得百年留」,劝人寻求真道。并斥责自命清虚之士及执著采阴旁门之小人。 第三《注沁园春》,对吕洞宾《沁园春》词逐句作注。谓孝、悌、忠、恕、神、智、礼、义、仁、信为十善业。可见南宗之伦理观念。 第四《注北斗真形咒》,文句甚短。谓真形为心神,静为性而动为情,虽圣贤异类,此心神不明不灭,故为真。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原题「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宗禹即南宋夏元鼎。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编首载宝庆三年(1227)真德秀〈序〉,谓夏氏所撰《悟真讲义》,「章剖句析,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全书取《悟真篇》正编诗词九十三首逐一诠释,而不取该书附录之禅宗歌颂诗曲杂言。注文依张伯端「三教合一」之旨,征引丹书以阐发内丹修炼之旨。所述丹法属南宗,强调自身修炼,文字明白流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