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外甥吕祖谦
昔别溪南寺,奇庞总角儿。传闻不好弄,剩喜更能诗。弦术真吾道,躬行是汝师。掖垣家学在,何以遍参为。
严州名宦九首 其九 吕祖谦
东莱先生生婺州,金华人物谁与俦。早年英发志斯道,经史百子深穷搜。发为文章根至理,纵横宕激磨清秋。朱陆诸贤咸友爱,知公挺拔非凡流。乾道五年州运转,公持木铎兹来游。道传何必论官爵,员外博士非公侯。庠序翻然士丕变,担囊负笈来相求。春秋笔底宏著述,芟夷繁秽开扬裒。南轩相续为州牧,主宾协赞漆胶投。芝兰本不殊臭味,力夫政教民歌讴。人生遇合事非偶,两贤秩祀相匹休。我来未暇寻枝叶,深探欲问公源头。
东莱集
四十卷。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历太学博士,除秘书郎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迁著作郎,除直秘阁。卒,谥成,后改谥忠亮。祖谦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又与朱熹、张栻友善,人称“东南三贤”。他在金华城中有丽泽书院一所,是其晚年会友之地。祖谦为学主经世致用,创金华学派。他于《诗》、《书》、《春秋》皆多究古义,于十七史皆有详节。因此词多根柢,不涉游谈。其文词闳肆辨博,凌厉无前。诸体皆豪迈俊发,在南宋诸儒之中可谓衔华佩实之人。祖谦一生著述颇富,有《古周易》、《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氏博议》、《大事纪》、《历代制度详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等,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东莱集》四十卷为祖谦去世后,其弟祖俭及从子乔年先后刊补遗稿,分为文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年谱遗事附录三卷,又附录拾遗一卷,共计四十卷,即今之所传之本。有《四库全书》本。
宋文鉴
北宋诗文总集。原名《皇朝文鉴》,《皇宋文鉴》。南宋吕祖谦奉孝宗之命编篡。一百五十卷,又目录三卷。仿萧统《文选》体例,分为61类。一至十一卷,收赋80余篇;十二至三十卷,收各体诗约1020篇;三十一至一百五十卷,收奏疏、杂著等文章1400多篇。选录的均为北宋时期的诗文。诗赋大多歌颂宋王朝功德及应酬赠答、叙写生活琐事之作,但也有不少为人们传诵的名篇。奏疏、论辨等文字,保存了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若干材料。陈振孙《书录解题》记朱熹晚年语学者曰:“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亦系当时政治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申变之意尽在其间,非《选》、《粹》比也。”有影印宋刊本及清光绪间江苏书局刊本。
古文关键
文论著作。2卷。南宋吕祖谦编著。南宋前期,散文创作日趋繁荣,与之相应,以指点散文写作技巧为宗旨的各类文选、文论著作亦纷纷问世。祖谦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散文作家,于散文创作和鉴赏有独特而精深的见解,遂编此书,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散文共62篇,一一标举其命意布局,评论其长短得失,以实例示学古文者以门径,故名“关键”。卷首有《总论》1篇,下分《看文字法》、《看韩文法》、《看柳文法》、《看欧文法》、《看苏文法》、《看诸家文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等8节,概述了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法则,所论颇多新颖精当之处。如提出:“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阅读中,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关于写作,其云:“为文之妙在叙事状情,辞源浩渺不失之冗,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关键在于“笔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常中有变,正中有奇。题常则意新,意常则语新。结前生后,曲折斡旋,转换有力,反复操纵”。对入选之文,祖谦亦逐篇进行具体的讲评,并加以批语,使读者既得其要领,又对行文的段落间架和开合变化有所领悟。故此书刊行后,风行一时,深得推崇。后世传本有明嘉靖刊本、清康熙徐氏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金华丛书》本等。
历代制度详说
宋吕祖谦著。十五卷。本书叙述古今制度沿革,内分科目、学校、赋役、漕运、盐法、酒禁、钱币、荒政、田制、屯田、兵制、马政、考绩、宗室、祀事等门,每门又分制度、详说两目。有1924年刊本,收于《续金华丛书》之中。
入越录
《入越录》是吕祖谦的长篇日记体游记,记载了吕祖谦与潘叔度的十八日会稽之游,语言朴质平实,简拔切当,大多以白描为主,个别段落则能娓娓道来,细细铺写.作者尤其对光与色有着敏锐的感受,使得文中点染着鲜丽的色彩与美妙的光晕.《入越录》对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关注早于以田园诗人而著称的范成大的《吴船录》,显示出吕祖谦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对于世道民情的关注;从题材上来讲,也是对传统游记内容的开拓.文中还体现出吕祖谦重自然和要求人工亦应“殆若天成”的审美取向,是吕祖谦纪游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
少仪外传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撰童蒙学礼教材。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前哲之嘉言善行,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2卷。原本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即 “精义入 神之妙” (《少仪外传》卷下) ,而初学者往往忽视。玩乎见闻,汩乎思虑,掉以轻心,故采摘前言往行所当知而易见者,汇编成书,用于训课幼学。认为后生“且须理会曲礼、少仪、礼仪等学” (同书卷上)。主张 “持心以清洁,处心以公平” (同书卷下) 。提倡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同书卷上) 。以为学者读此书会 “各因其所得而有自立之地” (同书卷下) 。《四库全书》、《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金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收录。
卧游录
笔记。旧题宋吕祖谦著。一卷。此编首则录刘宋画家宗炳“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语,因以“卧游”为名。书前有嘉定九年(1216)王深源序。全书共四十五则,其中二至二十一则全录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十二则以下大抵录苏轼杂著及陶渊明集,亦有不知出于何书者。《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其言参差不伦,了无取义,祖谦必不如是之陋……殆明人之依托也”;而胡凤丹《金华丛书》本之此书序则说“不以类别,不以世次,而寻绎一过,胸次洒然……优而游之,使自得之,会心人当不远耳。然则此一卷其成公(吕祖谦)之杂录欤?抑明人之依托欤?是固可以不辨。”今有《宝颜堂秘笈》、《续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金华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其中前三种条目相同,唯《金华丛书》本前二十一则与诸本同,二十二则以下则大异,除苏、陶之文外,又多录六朝及唐宋之文。《丛书集成初编》则既据《顾氏》本排印,又并录《金华》本后部分异文。
增修东莱书说
三十五卷。宋吕祖谦撰。该书库书题为《增修东莱书说》,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着录宋刊巾箱本同。《总目》题作《书说》,与库书不相应,与宋刊本亦不符。《东莱书说》原仅十卷,说解《尚书》,始《洛诰》终《秦誓》。祖谦受业于林之奇,之奇说解《尚书》至《洛诰》而止;祖谦作《书说》自《洛诰》始,意在续成师说。祖谦门人时澜又取祖谦杂记语录,增自《尧典》至《召诰》,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祖谦原书为十三卷,合为三十五卷,以续成祖谦之说。该书版本有宋刻本,存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清严元照抄残宋本,存九卷(此本为门人巩丰抄录,未经时澜修润),藏南京图书馆;《通志堂经解》本。
左氏博议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编帙。”可见此书乃属范文性质。书成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其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全书收录论议一百六十八篇因为范文,故后世常以此书为教授生徒习作史论之课本。然其中亦不乏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论。此书在宋时已有刻本,明代有十五卷之精选本,有二十卷之刊本,亦有十二卷之坊本。现存宋刘氏递修本、元麻沙本、元刻明修本、明弘治七年蔡绅刻本、明正德刘氏安正堂刻本、瞿氏清吟阁刻本、清《金华丛书》本。
左氏传续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左传》字字缜密”,“一部《左传》都不曾载一件闲事,盖此书是有用底书”。又说:“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此数句便是看《左传》纲领,盖此书正接虞夏商周之末,战国秦汉之初,上既见先王遗制之尚在,下又见后世变迁之所用,此所以最好看。看《左传》须是看得出人情物理。”又说:“《左传》一部三十卷,其大纲领只有三节,自第一卷至第三卷庄公九年齐桓初出时是一节。此一节霸业未兴,当时之权亦未尝专在一国。自庄公九年以后直至召陵之盟又是一节,凡二十四卷,正是五霸迭兴之际。……自召陵以后直至卷末又是一节……晋便失霸,诸侯遂无霸。自是以来,吴与越却以蛮夷主盟诸侯……此时都不成世界了,是末一节。”此说与陈傅良《春秋后传》之说大同而小异。吕氏批评《左传》有“三般病”,一是“左氏生于春秋,为习俗所移,不明君臣大义,视周室如列国,如记周郑交质”。二是“又好以人事附会灾祥,夫礼义动作,古人固是于此见人吉凶,亦岂专系于此?”三是“记管晏之事则尽精神,才说圣人事,便无气象”。以今观之,吕氏所云《左传》之三般病,除第二种外,皆非其病。吕氏之论则是基于封建社会之伦理道德标准而发,故《四库提要》评此“三病”之说,认为“虽亦沿宋儒好轧先儒之习,然实颇中其失。”此书久无传本,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除缺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至三十二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外,余皆完帙。现存清《金华丛书》本。
春秋左氏传说
二十卷。宋吕祖谦撰。吕氏一生研究《左传》,共着三书,一是《左氏类篇》(已佚),二是《左氏博议》,三即此书。吕氏为宋代着名散文家,其治《左传》亦重其文史,此书卷首《看左氏规模》云:“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开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看一书之所以得失。”虽仍立足于《春秋》大义,但其偏重史实,较诸儒之拘于书例、变例,则稍胜一筹。吕氏之说《左传》,既称扬其能通过对史实之描述而明辨其是非曲直,“以十分笔力写十分人情”,但又批评“左氏虽才高识远,然不曾明理,溺于习俗之中,而不能于习俗之外别着一只眼,看此左氏纪述之失也。”吕氏对《左传》的批评,是基于《左传》解经的旧说。吕氏重文,故朱熹批评此书“遣辞命意,颇伤于巧”。《四库提要》为之辨云:“朱子所谓巧者,乃指其笔锋颖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余地耳。非谓巧于驰辨,或至颠倒是非也。”吕氏论《左传》,要在明其如何申经之大义,与诸儒之治经传者无异。然吕氏之“巧”,则在其重视《左传》文字表达之技巧,此又与诸儒截然相别。吕氏不但重文,也重史。如卷二论毕万卜筮事云:“看《左氏》所载敬仲、毕万之言,盖左氏之世,适当战国之初,田魏始兴,故夸诬其祖,以神下民。当时民无有知者,故皆信之。左氏亦惑于流俗之见、不能于流俗之外着一只眼,故于敬仲、毕万之事亦从而书之。”又云:“以此知战国时已自有符命惑人了。虽左氏好说符怪,然战国之时,已自相传,如此便到得陈涉以符命惑乱一世,遂盛于王莽。”即是从历史之角度论《左氏》之失,远胜于诸儒之空谈。此书文体类似宋代散文家之史论,随事立论,随文解义。或一事一议,或总若干事而一论,均有感而发。现存清《通志堂经解》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吕氏家塾读诗记
诗经注本。三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东莱集》等。此书是宋代汉学家的《诗经》代表著作,它坚守序、传、笺、疏,按序说诗。在诗篇正文之前,首列《诗序》。各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自毛苌以后,凡引四十四家。书中所称“朱氏曰”者,即所采朱熹早期的见解,其后朱熹疑序,自变前说,吕祖谦则仍坚守毛、郑,成为宋代汉学的最后壁垒。陈振孙称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按汉学诗经学,在《毛诗正义》颁行以后,似已告一段落,宋代汉学家虽然作些零碎修补,少有重大发明。此书语言浅显,条理清晰,可以看作宋代汉学《诗经》注释的普及读本。书中名物训诂,较为详悉,于此尚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宋代诗经学史的重要资料。《吕氏家塾读诗记》有明嘉靖刻本、清嘉庆中听彝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经苑》本、《墨海金壶》本、《金华丛书》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和《百部丛书集成》。丛书本以《墨海金壶》本为佳。
丽泽论说集录
理学著作。宋吕祖谦著,吕乔年编。是吕祖谦门人杂录其师学说的汇辑。十卷。祖谦所创书院名丽泽,故名。其中《易说》、《杂说》各二卷,《诗学拾遗》、《周礼说》、《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史说》各一卷。吕祖谦生前讲学由其门人记录,但因所记多有舛误,故告戒弟子不可传习。卒后,其记录广为流传,而又无所是正。故其弟吕祖俭广为搜录,加以整理。吕祖俭子吕乔年在其父的基础上加以补缀,始成此书。
古周易
易学著作。宋吕祖谦撰。是一部考订《周易》正宗版本的著作,一卷。此书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朱熹所撰《周易本义》就以它为底本。《周易》最初只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分上下二篇,原是周代占筮所用之书。后来有了解说六十四卦的著作十篇,称作《易传》(又称《十翼》),而将六十四卦上、下篇称作《易经》。宋人所说的“古《周易》”,就是指汉代流行的包括“经”、“传”在内的十二篇本。
大事记
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祖吕好问封东莱郡侯,学者因称祖谦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倡经世致用文学,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婺学(即金华学派)代表人物。曾修《徽宗实录》,编校《皇朝文鉴》。著有《大事记》、《春秋左氏传》、《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东莱集》等。祖谦原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历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该书成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依司马迁年表例,采辑诸书,用编年体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 至汉武帝征和三年 (前90)间共352年的史迹、名臣等。所引史实,均注出处。对《史记》、《汉书》、《通鉴》等所载史事先后、地理沿革、职官迁易及名物象数等多所考订辨证,足补史缺。《通释》采录诸经要义格言及历代名儒议论。《解题》多论旧史记事得失异同,所作阐释、考证,多所发明。明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续本书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本书以南宋嘉定五年(1212)本为最早。另有明初刊本、吕楠刊本、新活字本、胡氏刊本。较通行的则是《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解放后有1987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影印本 《大事记》一函十二册。
近思录译文
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共辑周敦颐、张载、程顥、程颐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之言,取子夏“切问近思” 之义以名。凡14卷。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5年) 。周、张二程之书,博大精深,初学者不知所择,无从入门。朱熹与祖谦从《太极图说》、《易通》、《西铭》、《正蒙》、《经学理窟》、《二程遗书》、《易传》中,摘录有关体用的论述,分类编排。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14门,共622条、道体论 “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近思录》卷1) 。为学论述“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 (同书卷2) 。出处论 “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 (同书卷7) 。此书使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使骛于高远,实为性理诸书之祖,为《五经》之阶梯,“入圣之基” (《近思录·原序》)。此本为《近思录》白话译文。
唐鉴
中国唐朝历史著作。范祖禹撰,吕祖谦作注。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通行版本有宋刊的小字本、明弘治十年白昂刊本、金华丛书本。十二卷。作者曾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担任唐史的编辑工作。费时15年,用其所得于元祐元年(1806)写成此书。论述唐代自高祖到昭皇帝三百年间封建统治的得失,共三百零六篇,献给哲宗,作为施政的鉴戒。此书虽与《资治通鉴》同为编年体
近思录
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共622条。《道体》论述“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为学》论证“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出处》论述“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该书令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好高骛远,实为阐述儒家性理概论诸书之祖,入圣之基。有《四库全书》本,《朱子遗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端溪丛书三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