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资源,一触即达!
寄王之道
兰陵为别又多时,花月妖中想见几。乡国可怜犹间隔,客途何故更分飞。身边无事乐虽乐,堂上有亲归未归。欲寄新文将远信,尚须勤苦到精微。
相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王之道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书为26卷;《宋史·艺文志》载《相山居士文集》25卷,又《相山长短句》2卷;《宝祐濡须志》及《濡须续志》俱作40卷;尤袤所撰王之道神道碑碑文则作30卷。因尤袤碑文乃据其子所作家状,故更可信。其书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5卷为古今体诗,卷16至卷18为词,卷19至卷29为制、表、札子、奏议、状、序、记、书、启、跋、杂著、墓志等各体文章,卷30系附录《加赠少师王之道敕》及尤袤撰神道碑。《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上侍郎魏矼书》和《上谏议曾统书》“所论九不可和之说,慷慨激烈,足与胡铨封事相匹,气节尤不可及。其它论事诸札子亦多明白晓畅,可以见诸施行。韵语虽非所长,而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盖有体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论矣”。
书语集句诗讥一老生
孜孜为善鸡鸣起,先王之道斯为美。四十五十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史通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该书中批判了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汉书》之类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故事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大量记载,则斥之为“言无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决定写史的详略。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于写史,则提倡直笔,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做到“不掩恶,不虚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并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讳饰的史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史通》中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通》在重视人事作用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等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说明作者的史观仍属唯心主义的范畴。注本有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原道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韩愈著。为批判“佛”、“道”而作,论述了与佛教、道教的“道”相对立的儒“道”,以及与佛教祖统相抗衡的道统。认为世俗的君臣之道,君主统治百姓,百姓服事君主,臣帮助君以统治人民,这是自古以来的“道”。“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这个“道”由尧开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认为“道统”的中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能够推行“仁义”的人就是圣人。批评佛教伦理只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的出世原则,而不讲治国平天下,因而违背先王“道统”,破坏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所以必须加以废除和禁止。主张对佛、道二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要“明先王之道以道之”,恢复和建立“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等尊卑贵贱等级分明的社会伦常关系。此文收入《韩昌黎集》,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论语注疏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 《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虽纯杂相参,文字有所异同,如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然自汉以后,注《论语》者数十家,要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则首推此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朱熹《论语集注》亦始基于此。除《四库全书提要》外,前有乾隆帝《御制读论语》、《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陆德明《论语注解传述人》,何晏等《论语集解序》,末附吕炽等人有关《论语注疏考证》的跋语,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四库全书》本载有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但仍因旧本,未载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
王兆明惠梅花诗二十首口占谢之
腊前再雪已相侵,年后更连人日阴。欲问梅花苦无地,把君诗卷得参寻。
夜过王兆明
门外春风吹倒人,过门宁惜滞车轮。君能劝我杯中物,我亦挥君壁上尘。
贺新郎 寄呈尚永亮、王兆鹏二先生
剥啄声喑哑。试开关、支离有客,倚廊檐罅。仰鼻宽唇森露齿,行似时钟摆打。问汝客,来何为者。蓬勃毛髯淹颊颧,是山中逸出猿公也。尚能语,亦可罢。温茶小案清而雅。正商量、庄文屈赋,唐春宋夏。一瞬精魂驰万古,裳羽飘飘来下。听舌底、奔腾阵马。拾取唾馀囊一裹,向归来、惆怅无朝夜。欲长侍,听公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