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山中
石井山中云绕门,题诗不减浣花村。已知子可为宗武,更愿孙能继审言。照眼椒花工取媚,向人梅蕊故开繁。老来自信生涯好,乞与春风日讨论。
妙法莲华经玄义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醒开为教相。然后以七番共解,五重别说,释五章义。七番是: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五起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中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广明佛本迹各具十妙,广明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之境。辨体中开列七条,明宗分为五别。使法华经解、意足字美。从此结束了“齐梁之际,……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四时六宗之谈,众旨纷纭,相倾相夺。南三北七,竞化当时的局面。智以智论为指南,以涅槃为扶疏,引方等以增信,集经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盛破光宅法云师义记,偏难四宗。遂使余家望风而靡,进退失据。可以说它是天台宗对于全佛教的概论,可称为以往中国佛教学人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释本书的有唐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宋法照的《法华经玄义读教记》五卷,宋从义的《法华玄义补注》三卷。本书节本有明传灯的《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智旭的《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此外还有与此有关的撰述,如唐湛然的《法华经玄义科文》五卷,宋善月的《法华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有严的《法华经玄义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题墨竹为周员外宗武赋
肃肃高馆静,对此修竹林。焚香坐终夕,澹然怡我心。虚窗度幽韵,凉飙散馀阴。微雨从南来,冲思浩盈襟。因之理瑶瑟,托以瑶华音。永怀佳人节,如玉复如金。
净心戒观法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净心诫观法》一书,道宣作于隋州与唐寺,由弟子泰山,灵严寺僧人慈忍刊行于世。全书共有文三十篇,第一篇为释名,第二篇为序宗,第三篇为五停,第四篇为校量,第五篇为自庆,第六篇为善根,第七篇为破戒,第八篇为邪命,第九篇为佛性,第十篇为造过,第十一篇为解脱,第十二篇为食缘,第十三篇为流转,第十四篇为不动,第十五篇为过患,第十六篇为心浊,第十七篇为二报,第十八篇为结使,第十九篇为缘生,第二十篇为安般,第二十一篇为相资,第二十二篇为因果,第二十三篇为止劫,第二十四篇为二谛,第二十五篇为心行,第二十六篇为菩提,第二十七篇为教化,第二十八篇为佛性,第二十九篇为福田,第三十篇为受持。除第一、第三十篇外,其余各篇均有长行偈颂。而五停,解脱、教化三篇,较为详细。言明 “五停”为净心之行,解脱是净心之证;就智德来说,教化为净心之用,利己利他。并于教化篇中略说四谛十二因缘,十善、六度。于解脱篇中专门出示女人十恶,教以一切众生正性命,解脱生死轮回,于二谛、佛性篇中明理极。安般篇中明行本,弘阐定慧之学,沿行止观之轨。统观全书,可谓简而要,约而丰,文通字顺、意足劝远。该书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教界学人重视,研习它的人很多。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经耒阳
青莲葬尸鱼腹里,少陵复作饫死鬼。可笑亘古两诗人,死亦古今绝无比。刘呴小儒不足责,余意端嗤宋公子。阻水一篇岂未见,荒唐亦复沿旧史。悲哉此老入暮年,君民泪尽江湘沚。稷契功名付浩叹,老丑向人嗟可耻。新知济济遍海内,寒暄不救沟壑死。牛肉白酒致荒江,快啖苦觉人情美。岂知贤令好礼教,后人顾将鸩毒视。嗟嗟忌刻实天意,巨妄诬贤小者耳。君不见东山太白女无归,宗武湖湘为乞儿。
读《世说》二首 其二
宗承魏武不相交,宜似太初颈项骄。德位相符真大好,九泉笑煞市东刀。
鹧鸪天 其二 得尹默和词,再次韵寄
汉武唐宗绩未奇。乾坤整顿协时宜。十年早定千秋局,万事先争一著棋。吾击缶,子吟诗。诗成络绎有新词。江山人物歌难尽,才捷东坡亦费思。
读《世说》二首
朗月清风夜有邻,袁宏最可坐船吟。长康痴绝非无幸,也慰瞻家捶脚人。宗承魏武不相交,宜似太初颈项骄。德位相符真大好,九泉笑煞市东刀。
一贯别传
主张三教道理一贯的论著。五卷。明·吹万广真撰。收在《嘉兴藏》。本书内容是在阐述儒道释三家重要典籍的精义,或以一经、一章为范围,或单就一句话发挥。卷一为〈儒宗〉,所解的儒家经典有《易经》及《四书》。卷二为〈玄宗〉,解《老子》、《庄子》及《文始经》。卷三至卷五为〈释宗〉,卷三解《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四十二章经》、《维摩经》、《楞伽经》、《圆觉经》;卷四解《楞严经》;卷五解《法华经》及《华严经》。明末,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儒家亦究心禅学,主张儒释一致。而佛教徒之间也盛行三教融合的见解,如明末憨山德清注《中庸》、《老子》、《庄子》;蕅益智旭注《四书》、《周易》,本书即是这种风气下的作品。作者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鼎之三足,但仍有人无法通达此意。若要解此障碍,‘必参其别传之眼藏’,即主张以禅宗会通三教一贯之旨。
大品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品经游意》是对《大品经》,全称《大品般若》的注解。汉土行般若始于曹魏朱士行,他甘露五年(260)由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后西行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送归内地。晋泰始五年(269),竺叔兰、无罗叉译成晋文,称“放光般若”。由此般若义学大张。鸠摩罗什入秦重译,称“小品般若”。南朝梁武帝崇大论,致使此经疏解甚多,今皆不传。此游意以五重释义,即释名、辨宗、会教、出部倘、明缘起。释名有五,谓明摩诃,明波若、明波罗密、明修多罗、明序。辨宗有五,谓明体、明宗、简因果、明长短、辨远近。会教有二,即会教及五家味相生,广列异解。出部倘所述部类,与普通所明不同。此游意是研习般若教理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鹧鸪天 尹默有人日诗,用其韵
春到人间百态奇。美人未觉与春宜。惊风不偃炎荒树,败局空投劫子棋。勤炳烛,罢题诗。闲来唯唱鹧鸪词。因君人日传佳句,忽向高楼动远思。汉武唐宗绩未奇。乾坤整顿协时宜。十年早定千秋局,万事先争一著棋。吾击缶,子吟诗。诗成络绎有新词。江山人物歌难尽,才捷东坡亦费思。
仙佛合宗语录
内丹学著作。《仙佛合宗》之别本,明代伍守阳撰。前为论丹道9篇,伍守阳答朱太和十九问、伍太初六问、伍太一十九问、李羲人七问、伍守虚二问、顾与韬六问、评古类或问十三条、杂问三条及伍真人修仙歌。所论问题有药物、水源、采练、火候、沐浴、鼎炉、练精、练气、练神、还虚等。全书以问答方式写成,主要回答太和有关道家修炼的九个问题,故名。另外,本书又以阐“天仙正理直论”为旨,故名 《仙佛合宗》。本书兼用道、佛两家气功理论论述最初还虚、真意、真丹幼丹、火候足采大药天机、七日采大药天机、大药过关服食天机、守中、出神及神法、末后还虚、丘祖秘传、小周天歌诀等内容。书中以道释之论,来证性命双修之旨。自序云:「仙宗果位,了证长生;佛宗果位,了证无生。然而了证无生,必以了证长生为宾指;了证长生,必以了证无生为终始,所谓性命双修者也」。其内丹说以佛证仙,是明白无疑的。《仙佛合宗语录》为道家伍柳派内丹术传世经典,该典籍详解了水源清浊、火候采取、大药服食等内丹修炼具体操作,对后学实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收在《重刊道藏辑要》与《道藏精华录》中。
戊子夏末,偕俞律诗兄四游匡庐,予先作《庐山铁船峰歌》,其后二人往复次韵、倒叠前韵各三首,合为十二首,颇拟梓之自娱兼博同道一笑。时予已才尽,而俞兄诗思方如陆海潘江,滚滚滔滔,不可止遏,旋又首倡《庐山五老峰歌四十韵》,句句皆叶一东、二冬韵部中字,次韵之难可知。然予二人向不肯独乐其乐,因追尘于后,工拙则非所计矣
万物陶铸造化功,山川草木苞其中。物俱有始亦有终,方来倏去同飙风。独有五老摩苍穹,无生无死无昏瞢。天下老人如寿松,天下名山如林丛。彭祖已朽肝肠胸,远古山没海西东。维我五老元气浓,韬晦阆苑长谦恭。不求脱颖声誉隆,恍兮惚兮亡是公。尘世险巘何重重,人生驹隙何匆匆。常恨此心常倥侗,碌碌书剑总难工。百年得毋草木同,辜负头颅知音逢。却惟一事称豪雄,匡岳九上拥青葱。奥府初探五老踪,将见未见心忡忡。迎乎拒乎凭渠侬,但了宿想酬深衷。匝山烟云飘飞蓬,屡蹶屡陟渐升崇。闻道极顶天梯通,贾勇悉仗心悾悾。诸老倘喜足音跫,愿言肃客揖碧空。我虽大千一沙虫,夙怀壮志据要冲。他年纵使终平庸,亦当人穷志不穷。若许豁蒙太虚宫,百拜师礼五仙翁。九转丹成曾冰融,回看人间无高峰。
赵大资挽诗 其一
先帝云公有相才,经帷曳履久徘徊。先调化瑟更弦去,却赞兵机杖节来。祀典空闻陪五使,宗臣不许位三台。白头遗老孤忠在,忽漫骑鲸亦惜哉。
赵大资挽诗
先帝云公有相才,经帷曳履久徘徊。先调化瑟更弦去,却赞兵机杖节来。祀典空闻陪五使,宗臣不许位三台。白头遗老孤忠在,忽漫骑鲸亦惜哉。当年玉座语尤亲,荐士虽多不语人。天下短长才识尽,内中方寸纸来频。仆穷分作米盐吏,公许宜为翰墨臣。回首摛文今梦断,长怀知己泪沾巾。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研读间多所辨正。着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仪礼商》、《周官辨非》等。是书考辨古礼,多立新说,与毛奇龄相伯仲。如其谓:“士止为小宗,不得为大宗”,以为士无祖庙也。然考《丧服小记》云:士不摄大夫、士摄大夫惟宗子;又《荀子》曰:“放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杨倞《注》“继别子之后为族人所常宗,百世不迁之大宗也”。据此士亦得为大宗明矣;显见斯大此创论非也。又说“大社祭地在北郊,王社祈谷在籍旧之中”,然考《五经通义》则云:“大社在中门之外,王社在籍田之中”,孔、贾之疏及《通典》具宗此说,知大夫不在郊而在国,亦贝斯大新说之误。如此之类自立新说者颇多,却略无显据,不足为训。然其亦多有精确之论,如辨商、周改月、改时,周诗周正及兄弟同昭穆,论辨极为精确,而《宗法》十余篇,也颇见推阐。斯大之说,可弃其非而存其是,亦不失一家之言。有《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本、《皇清经解》本、阮氏经解本。
槜李郭宗夏兄弟五人友爱尤笃后值兵变东西散处宗夏思之为作五雁图赋诗
五雁何翩翩,饮啄同清池。失路在中道,饥寒不相知。昔为八龙聚,今作四鸟离。惊飙广漠至,十月百草衰。天高羽翮短,苦受胡鹰欺。上林岂不广,念汝归何时。管蔡兴流言,坐使君臣疑。京城死大叔,寤生手刃之。淮南歌尺布,千岁有馀悲。东阿苦不容,七步咏然箕。骨肉成虎狼,所争毫与釐。我观五雁图,为继鹡鸰诗。
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 其五
旧闻沙漠寒,碛卤一丈雪。谁怜牧羝人,白首持汉节。朝廷北顾忧,岁晚不忍说。寄言上林雁,何事音信绝。
西征日录
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