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正法念处经

作者: 佚名字数:62.64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Saddharma -smr!ty-upastha^na-su^tra 。凡七十卷。北魏般若流支译。音译萨怛啰麻悉麻啰地乌婆萨怛拏拏麻苏怛啰。又作正法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起于外道以身口意三业诸问题质问新出家之比丘,世尊乃对此广说‘正法念处法门’,阐明三界六道之因果关系。亦即依十善业道品、生死品、地狱品、饿鬼品、畜生品、观天品、身念处品等次第,观六道生死之因果而详说厌离之道。该经思想系以比丘修道为主,虽属小乘范畴,然构思雄奇,笔致奔放,时时显露大乘思想之端倪。尤其对六道轮回之因果关系,有极正确与周密之描述。

治禅病秘要法

作者: 佚名字数:1.5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

证契大乘经

作者: 佚名字数:1.72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同性经》同

往生礼赞偈

作者: 善导字数:1.4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法事赞

作者: 善导字数:2.1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分阿弥陀经全文为十七段,各段均有赞文,并记述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本书系依准于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之仪则,书中援引贤愚经、旧华严经、观佛三昧经、地狱经等所叙述之地狱相,以激发行者厌秽之情;又以对阿弥陀经之转读赞扬来发启行者欣净之心。

观念法门

作者: 善导字数:1.27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书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

三报论

作者: 慧远字数:2.71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又作释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无量世受报。谓若无三报之说,则善人受苦,恶人反得荣福等现象,则为常理所不能解释者。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作者: 佚名字数:27.90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明报应论

作者: 慧远字数:3.81 千字、 更新:2022-07-07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

作者: 慧远字数:4.25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1 96 97 98 99 100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