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大旗

作者: 杨朔字数:1.48 万字、 更新:2022-07-07

短篇小说。杨朔作。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

铁骑兵

作者: 杨朔字数:1.05 千字、 更新:2022-07-07

杨朔著。发表于《解放日报》1943年6月20日,收于《杨朔散文选》。当时,日寇正对我解放区、八路军实行“三光”政策,大搞铁壁合围。这篇报导通过包头附近一班骑兵的一段惊险的经历,歌颂了人民军队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骑兵班在雁门关突然被敌人切断在公路边上,与大队失去联系。他们“东冲西撞,想再赶上大队”,但敌人正开展秋季“扫荡”。被困在合击圈内的骑兵们不断被敌人追击。他们在班长带领下,团结一致,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终于转到外线,无意中接近敌人老巢包头城下。骑兵们巧妙地作火力侦察,敌人以为八路军主力来攻城,于是调回部队,停止“扫荡”,使骑兵们平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作品取材于真实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写得朴实、生动、自然,是作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雪花飘飘

作者: 杨朔字数:1.8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小说。作者杨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出版。矿工的儿子曹百岁和母亲一起寻找父亲,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母亲被折磨死后,小百岁当了地主的羊倌。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落入地主手中的游击队长,奔向解放区,投入了革命队伍,见到了离别多年的父亲。解放后他在北京一个学校里努力学习。作品反映了劳苦大众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盼望解放,与共产党心连心的真挚感情。故事曲折动人,语言流畅自然。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万古青春

作者: 杨朔字数:4.44 千字、 更新:2022-07-07

杨朔著。作于1954年春,收于《杨朔散文选》。1950年10月,作者随中国铁路工人组成的一支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下了许多优秀战地通讯和散文。本篇记叙的是黄继光式的一级英雄李家发的英雄事迹。李家发才十九岁,生性开朗乐观,天真纯朴,爱憎分明,虎劲十足,作战时英勇顽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在1953年7月12日的轿岩山攻坚战中,李家发冒着敌人密集的机枪,一马当先,奋勇冲击,在弹绝伤重的危急情势中,为消灭机枪据点,开辟部队前进的道路,他在“拖着伤脚炸掉一个小地堡”后,即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身子扑向大碉堡的机枪射口,战士们终于冲上主峰,夺得胜利。作者通过记叙李家发的生动故事和英勇牺牲的壮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志愿军战士宽阔的革命胸怀、视死如归的英雄性格,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刻画人物富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牺牲时的形象描绘有浮雕效果;景物描写渲染了人物美丽的精神境界。文中把英雄比作一支“最美丽的歌子”,充满着诗意,耐人吟味。

三千里江山

作者: 杨朔字数:9.72 万字、 更新:2022-07-07

长篇小说。杨朔著。1953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印刷再版二十多次。小说通过对一支中国铁路工人志愿援朝大队在护桥、运输等战斗中英雄事迹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爱祖国、爱人民、爱正义、爱和平”,即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崇高品德,也反映了中朝人民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克服了过去那种过于追求故事的弱点,把注意中心放在人物的刻画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以抒情诗一般的笔调,从爱与仇,生与死,美与丑等道德情操、人生哲理的高度上,发掘与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圣洁灵魂,充分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风趣而视死如归、勇排定时炸弹的老包头,碎嘴但也通情达理的姚大婶,毅然放弃个人利益,推迟婚期的女铁路线路电话员姚志兰,看来有点愚而为国不惜捐躯的车长杰,“倔”而忠于职守的姚长庚,老成持重的武震等,具有着中国人民的那种淳厚朴实的特有气质,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小说中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交融,使作品产生了较大的感人力量。作品采取了中国传统的说书手法叙述故事,以铁路工人的斗争生活为经线,以朝鲜人民与人民军的活动为纬线,通过经纬线交织展开情节,表现主题,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这部最早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生活的长篇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坛上的一大收获。

锻炼

作者: 茅盾字数:17.23 万字、 更新:2022-07-07

长篇小说。全书27章。小说从1948年9月9日至12月29日在香港《文汇报》连载。1979年作者修改时,将发表于1934年《文艺先锋》的《走上岗位》第5、6章修改后,移作《锻炼》的第14、15章。1980年12月和1981年5月分别由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现收入《茅盾全集》第7卷。小说以 “八·一三”战争开始到结束为背景,广泛地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各阶层的社会动态。抗战爆发后,上海及其郊区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行动参加、支持战争。国华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周为新、助理技师唐济成、总务蔡永良以及工人群众冒着敌机轰炸,紧张地进行迁厂活动并与妥协动摇的资方开展尖锐的斗争。爱国知识分子陈克明教授、苏子培医生及爱国青年苏辛佳、严洁修积极地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斗争。作品还描写了国华机器厂经理严仲平在迁厂过程中的动摇; 大学教授崔道生和青年罗求知在国民党反动政策压力下的屈服; 国民党当局在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卖国投敌、迫害学生的反动政策,以及国民党内部的腐朽堕落。全篇采用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将多条情节线索交错进行,庞大繁杂而又井然有序,从而展现了特定阶段的时代风云,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笔触摇曳多姿,色彩缤纷,在艺术构思上别具一格。

林家铺子

作者: 茅盾字数:2.27 万字、 更新:2022-07-07

短篇小说,茅盾作,最初发表于1932年7月15日《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后收入开明书店1933年5月版的短篇小说集《春蚕》中。这篇小说与《子夜》、《春蚕》一起,是茅盾计划“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林老板是一个谨慎小心而又精明能干的小商人,“一·二八”事变以后,大批上海难民来到这个江南小镇,林老板独出心裁的“一元货”,使他的商店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林老板的生意经,改变不了洋货倾销以及农村经济破产带来的市场萧条的局面,债主坐逼,同业倾轧,苛捐杂税,逼得林老板无路可走,而国民党党部的官老爷黑麻子、卜局长之流更是敲诈勒索,逼林老板的女儿为妾,构陷迫害,无所不用其极,林老板万般无奈,被迫带着女儿破产出走,林家铺子的倒闭,对于朱三阿太、张寡妇这些把自己仅有的积蓄存在铺子里的贫民来说,不啻是致命的打击,小说就在这些不幸者的疯狂惨叫声中结束。作品深刻地写出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真相,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提出了愤怒的抗议。作者用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林老板这样一个有着两重性格的典型形象,展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者的艰难处境。作者抓住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审视,因而他能够通过一家小店铺的倒闭,写出如此深广的社会内容,充分显示了茅盾的高度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朱自清在论述这篇小说时说,“层层剖剥,不漏一点儿,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私意认为这是他的最佳之作。”

作者: 茅盾字数:20.68 万字、 更新:2022-07-07

三部曲,长篇小说,茅盾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曾先后于1927年至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5月开明书店以 《蚀》为总名出版单行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个三部曲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 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 (2)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 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幻灭》所取的是一种单线结构,故事的背景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它的主人公静女士,是一个“不断的在追求,不断的在幻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动摇》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时武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反映当时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三等劣绅”胡国光投机钻营,混进革命队伍进行破坏,而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软弱动摇,使得反革命势力有机可乘,小说以这两人为中心形成两条线索,时有交叉; 《追求》则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这三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三部曲长篇小说,几乎是和历史进程同步问世的,它是大革命时代中国社会风貌、阶级斗争格局的迅速而真实的艺术反映,它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而痛苦的心理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自己的苦闷、彷徨的心境。小说在鲜明而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塑造了一群“时代病”患者,特别是“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有正义感,极想有为,不愿与旧世界同流合污,但由于自身的狂热性、软弱性、动摇性,最终还是陷入苦闷、迷惘和幻灭。作者那种自觉地追求主题和题材的重大性、史诗性的创作特色,在长篇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这些都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出了新生面。

宴会

作者: 鲁彦字数:1.78 万字、 更新:2022-07-07

夏天的一个午间,一家狭窄的饭铺里有了一个小小的宴会。

子夜

作者: 茅盾字数:27.98 万字、 更新:2022-07-07

长篇小说。茅盾著。1933年5月出版。作品以1930年春末夏初蒋冯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转移经济危机、工农革命风起云涌为背景,通过对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有关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驳斥了当时托派鼓吹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揭示了旧中国“更加殖民地化”的本质。小说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一具有鲜明、复杂个性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吴荪甫出身封建官僚世家,又曾游历欧美,学得一套近代资产阶级经营企业的本领。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办起了当铺、钱庄、油坊、米厂、电厂,还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大丝厂,而且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业资本家组织益中信托公司,以狠毒果决的手段吞并同业的丝厂、绸厂,还一口气吞下了八家中小工厂,幻想建立起自己的资本主义王国。当他遭到以美国金融资本为后台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包围并屡受挫折时,便一方面向工人转移危机,加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与镇压,另一方面则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势力的控制和压迫,最后甚至把自己的工厂、住宅也抵押出去作背水一战,结果完全失败,只得破产出走。全书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这场争斗为主线,并将吴荪甫同时置于办企业、搞公债投机与镇压工人运动这三条火线上,充分展示了他刚毅果决、精明强干而又暴躁狐疑、软弱空虚的复杂个性;生动、真实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及其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小说以宏大而缜密的艺术结构表现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命运,主线突出,支线纷繁,纵横交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又浑然一体,富有立体感和节奏感;尤能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多种手段精细地刻画其心理;同时,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明快、细腻、色彩绚烂。全书以高度的现实主义成就,显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实绩,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1 41 42 43 44 45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