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席上腐谈

作者: 俞琰字数:2.13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养生著作。2卷。宋·俞琬撰。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 词意多肤浅无稽, 其余皆闢容成之术, 及论《诸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则备述丹书, 而终之以黄白为戒, 大旨皆不出于道家。而在道家之中, 持论独为近正。由其先明儒理, 故不惑方士之诡说也。是书实为剳记杂说, 以修道摄生为主。据《四库全书总目》 。

海琼传道集

作者: 洪知常字数:4.13 千字、 更新:2022-07-07

一卷。元洪知常撰。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卷首有白玉蟾弟子陈守默、詹继瑞之序。序文讲述了洪知常的身世。书中以白玉蟾《金丹捷径》一篇、《钩锁连环经》一卷、《贞山快活歌》一章为内容,总名为《海琼传道集》。其中《金丹捷径》,杂辑有关内丹之图象、口诀、术语,并附以简说; 其《钩锁连环经》,是解说内丹名词的五言诗,并将常用内丹术语逐一列举阐释。因其自“金丹即是汞”至“混沌即金丹”各诗句之间前后连贯,首尾相接,所以叫作《钩锁连环经》。诗后引老君、张伯端、陈楠、葛长庚、薛道光、刘海蟾、吕岩、钟离权等人之言作为论说。其《卢山快活歌》是一首长诗。诗中宣讲炼丹学仙的乐趣等。清代学者对此书所收之文曾有过怀疑,认为非白玉蟾所作。《四库提要》称此书“文词鄙倍,殆村野黄冠所依托”;谓书中所载“钱曾名字二印,篆刻丑恶,亦庸劣书贾所赝造”。虽然此书不免舛误,未必出于白玉蟾之手,然而瑕瑜互见,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两淮盐政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古文龙虎经注疏

作者: 王道字数:2.16 万字、 更新:2022-07-07

三卷。南宋王道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其书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计三十三章。书中尽驳外丹诸术,强调真铅真汞非五金八石、硝霜浆露等不同种类的物质之可炼,也非阴道一九、六欲七情、灰心兀坐、存想三一之能修;认为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从无质以生而有灵质;万物动静莫不由;如果安炉立鼎造神室,抟日月之根,运水火之变,不失天符之旨,就会大药神丹可得。文中所谓炉鼎神室等,都是比喻之词,而非实际土灶铁鼎屋宇等类器物。此书卷后附《攒簇周天火候图》和《金火相交生药图》,以明 “龙虎动静,金木玄功”。篇末附《古文龙虎经注疏后序》,总其要旨,言龙虎汞铅金华黄芽有无之形,述《龙虎经》及《参同契》所谓乾父坤母日魂月魄真友交合气化液结之质。此书撰成后,首先得到道士周真一的赏识,称此书 “事显而言直,理明而义详。”认为王道“深得 《参同契》、《金碧经》)之密意”(见卷前 《进古文龙虎经注疏奏札》)。后世学者对此书也颇为推重,《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都著录此书。清代学者对王道其人不以为然,但认为其书言之成理而不废。然此书虽非经典之作,而对于后世修身养生及学者对《参同契》、《龙虎经》等古籍的研究,实有助而无弊。现存明 《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

老子解略

作者: 员兴宗字数:1.34 万字、 更新:2022-07-0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走马疳急方

作者: 滕伯祥字数:3.95 千字、 更新:2022-07-07

又名《走马疳真方》、《走马急疳真方》、《走马疳治疗奇方》。五官科著作。宋滕伯祥撰。一卷。伯祥号乐善老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书成于德祐元年(1275)。对走马疳以及多种疳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护理等方面作了论述。论述简明,切合临床实际,如对走马疳的治疗,提出:“必先以压舌,压定其舌,以杖子挑起上腭,务细观其咽喉中有无,次及下腭、舌底、齿根。”强调细心诊断,视其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主张治疗走马疳用内外兼治的综合疗法,颇有见地。有一九三九年中原书局印本,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四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文子缵义

作者: 杜道坚字数:6.18 万字、 更新:2022-07-07

对《文子》加以注释讲解的道家著作。《四部备要》本,12卷。另有《道藏》本。南宋杜道坚撰。坚字南谷,当涂(今属安徽)人,武康(今浙江德清)计筹山升玄观道士。据清纪昀、陆锡熊、任大椿校书序言考证,道坚为南宋理宗时(1225—1264)人。因其所居计筹山有文子故迹,故注其书。所采诸家之说,不标姓名,但题曰旧注。坚自为说者,则题为缵义以别之。所录旧注及自注均以讲述大义为主,列于一段之后,而文字训诂较少。自元以来,传本颇稀,《永乐大典》尚载其文。其《精诚》、《符言》、《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义》七篇首尾完备。《道原》、《十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原本失载。《四部备要》本前七篇原文注文俱存,后五篇只载原文,无注文。书前有牟牟巘所撰《文子缵义原序》,及《四库全书》馆臣纪昀等人上奏的校书记。《道藏》本,12篇注俱全。

南华真经新传

作者: 王雱字数:10.47 万字、 更新:2022-07-07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保生要录

作者: 蒲虔贯字数:3.60 千字、 更新:2022-07-07

宋·蒲虔贯撰。序谓“松有千岁之固,雪无一时之坚。若植松于腐壤,不期月而必蛀,藏雪于深山,虽累月而不消。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化者延。物性既尔,人岂殊然?”盖以“顺其自然”为全书主旨。书分养神气、调肢体、论衣服、论饮食、论居处、论药食等六门,大多辑录前人有关导引及果谷养生的论述,主要是饮食起居的日常摄养和调气养神、导引按摩的自我锻炼,以及药物使用的综合调理等,内容较为广泛。作者曾以本书进呈御览,故所选较为慎重,多为中正平和之法,受到后世历代养生学家和医学家的普遍重视。蒲虔贯,一说五代时人,曾官司仪郎。载 《道藏》 第五百七十三册。

庄子口义

作者: 林希逸字数:41.06 万字、 更新:2022-07-07

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 字肃翁, 号鬳斋, 又号竹溪, 福清 (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善诗书画。累定间官至司农少卿,终于中书舍人。撰有《道德真经口义》、《南华真经口义》、《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合称为《三经口义》。《庄子口义》,即《南华真经口义》。前人注解《庄子》者,有晋代郭象、宋代王雱、吕惠卿等。他们所注《庄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林希逸作《口义》,于卷首序文中斥郭象之注没有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虽有分析但其说人旨不明,又使人有疑于庄子。认为读《庄子》有五难,其一是佛书惑人,其意与《庄子》相反;其二是因为佛家欲与庄子争崇而其言过当;其三是象佛书所谓上乘之说而其言过高;其四是笔端变化,不可以寻常文字蹊径求之;其五是语脉机锋多如禅家顿宗所谓剑刃上事而儒书中未尝有。认为必须精通《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以后才能知《庄子》所言之意。称自己少年尝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说他已学涉猎佛书,然后才悟出纵横变化的玄机,关于《庄子》一书才有所得,这是前人未能尽究的。林希逸之学本于陈藻,而陈藻之学得于林光朝。所谓乐轩,为陈藻别号,艾轩是林光朝别号。书中所称先师,是指陈藻而言。序文中斥郭象、王雱、吕惠卿等人之语,未免有失公正。但其释解《庄子》,从大处着眼,体会其旨,随文衍义,不作艰深之语,不务为支离之说,剖析明畅,优胜后来一些人的注述,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古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

阴符经考异

作者: 朱熹字数:3.94 千字、 更新:2022-07-07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阴符经》不是商末就是周末之书;一种意见认为是战国时书;再一种意见认为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但如果不是深于道学之人不能作此书,而唐李筌不是深通道学的,所以认为此书是李筌之前的人所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即唐李筌所作,托名于黄帝又伪称得于嵩山石室之中。朱熹在《阴符经考异序》中,认真分析了各种意见,认为唐张果虽然称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但毕竟出于李筌之后,而《阴符传》也不是原书,更引各家考证之说予以否定,认为《阴符经》恐是唐李筌所为,是因为李筌着力去做,《阴符经》便流行于世。朱熹《序》后为《阴符经注解》,采用四百余字本,按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即道、法、术)之意,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标篇名。注文外有黄瑞节附录,多引朱子与须溪刘氏之说以释经。注文中又多处附加按语,校对各家经文的异同。后世研究《阴符经》的学者,将朱熹对《阴符经》的考异作为一家之说,但经中之注与按语,实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经文的校雠与成书年代的籍考。现存明《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等。


1 39 40 41 42 43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