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东观汉记

作者: 多人字数:43.88 万字、 更新:2022-07-07

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共一百四十三卷。汉明帝时令班固等始修此书,后陆续有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边韶、崔寔、蔡邕、马日等二十人先后参加编写。初名《汉记》,因修史处在洛阳南宫东观,后人称为《东观汉记》。成书于汉嘉平年间(约225年)。本书的编写,始于汉永平五年(62年),唐宋以后散佚,清朝修《四库全书》时辑有二十四卷。

北狩见闻录

作者: 曹勋字数:5.02 千字、 更新:2022-07-07

杂史。宋曹勋撰。1卷。勋于靖康二年(1127)二月随徽宗入金营,后又从徽、钦二帝北行,七月初自燕山遁归南京(河南商丘),乃撰是书记途中见闻以进。凡4,000余字,起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迄同年六月,末附徽宗轶事四条。所记徽宗播迁情状及金营见闻多属亲历,较他书得之传闻者可信,故《三朝北盟会编》多采之。有《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大金吊伐录

作者: 佚名字数:6.69 万字、 更新:2022-07-07

简称《吊伐录》。记金太祖和金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名。为荟萃官府所存案牍编次而成。金、宋虽自海上之盟已通聘问,但因天辅六年(1122)以前的旧牍不存,故仅于卷首简述金太祖起事以来诸事梗概。自天辅七年(1123)交割燕、云,天会三年(1125)四月再举伐宋,五年(1127)灭北宋立伪楚,直至宋高宗南渡期间金所有国书、誓诏、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之类,均按年月排比,具录原文,首尾连贯。后附有降封宋徽宗、宋钦宗为昏德公、重昏侯和辽天祚帝为海滨三的诏书及他们的上表。保存了当时不少原始资料。所录与《三朝北盟会编》详略互见。可互校对缺讹,补充正史之不足。是研究金史和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今通行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四部丛刊三编》本、《国学文库》本等,各互有出入,可相互参照。

五代史阙文

作者: 王禹偁字数:4.90 千字、 更新:2022-07-07

史书。北宋王禹偁撰。一卷。书成于真宗初年。补叙薛居正《旧五代史》记事避嫌漏略共十七事。包括后梁三事,后唐七事,后晋一事,后汉二事,后周四事。皆辨正精严,足补史阙。欧阳修《新五代史》多用其说。有汲古阁本等。

东观奏记

作者: 裴庭裕字数:1.55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裴廷裕撰。廷裕,或作庭裕,或作延裕,字膺馀。闻喜人。官至翰林学士、右补阙、散骑常侍。其余事迹不可详考。唐昭宗大顺中,任史馆修撰,与史官柳玭纂修《宣宗实录》,因日历、起居注等均已散佚,只能采摘宣宗一朝耳目见闻,编年排列。因在史馆所作,故称“东观”;因原本系奏记于晋国公杜让能以备史馆讨论,而非定稿,故称“奏记”。或作“东宫奏记”,系误传。书前有序。《唐摭言》卷十三言裴廷裕“文思敏捷,是下水船。”清缪荃孙跋称:“其书专记一朝之政绩。书中事实,颇具首尾,《通鉴》采及三十二条,《考异》一条,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不过,裴氏政见偏于中党,故于该党中人时多美言。传世有:①明抄本,北图藏。②明抄本。上图藏。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翌凤抄本。北图藏。④《稗海》本。⑤《续粤雅堂丛书》本。⑥《小石山房丛书》本。⑦《藕香零拾》本。⑧《续百川学海》本。⑨《四库全书》本。

五代史补

作者: 陶岳字数:3.66 万字、 更新:2022-07-07

杂史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代补录》。北宋陶岳撰。5卷。岳以薛居正《旧五代史》多阙略,乃网罗散失,多取五代十国遗事,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凡107事,今本载梁21事,后唐、后晋、后汉各20事,后周23事,共104事,当有缺佚。是书颇近小说,然叙事首尾详具,率得其实,多为欧阳修《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所采用,亦可补薛史所未及。有《忏花庵丛书》、《豫章丛书》等本。

庚申外史

作者: 权衡字数:3.7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又名 《庚申帝外史闻见录》或《庚申大事记》。二卷。明权衡撰。衡字以制,号葛溪,吉安 (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元末隐居彰德 (今河南安阳)黄华山,明洪武四年 (1371)后,寓居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此书记载了元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历史,因顺帝生于庚申年 (1320),时称庚申帝,故名。书中关于元廷宫闱轶事,多为它书所不载;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记叙尤详,并能给予比较公允的评价。虽然其中史实有考核不精处,但仍不失为研究元末历史的重要史料。版本较多,主要有 《宝颜堂秘籍》、《学海类编》、《学津讨原》、《海山仙馆丛书》和《豫章丛书》等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即以 《豫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 《学津讨原》本,可供参考。

保德州志

作者: 王克昌字数:25.82 万字、 更新:2022-07-07

山西地方志。清王克昌修,殷梦高纂。《保德州志》康熙四十九年 (1710)刻本。全书十二卷首一卷,首有序文、凡例、姓氏、地图、原序跋,为: 卷一因革: 建置、星野、疆域、城垣、公署、学校、街衢、都里、坊表、市集、津梁、冢墓附漏泽园;卷二形胜:形势、山川、墩寨、古迹、名胜、庙祠、寺观、祠宇、往鉴;卷三风土:风尚、礼仪、岁时、土产、祥异;卷四田赋:地粮、丁徭、税课、匠户、起解、存留附顺治十六年以后保德所丁徭起存等项;卷五圣泽:巡幸、宸翰、漕汛、蠲赈、武功、庙筭、旌表、貤封、爵命、赠恤、袭荫、养老;卷六官师:官制、名宦、职名、宪泽、署官、裁官、杂职、社师附乡约、流寓;卷七选举:荐辟、进士、举人、岁贡、恩拔、例贡、儒官、吏员、武进士、武举、武官、耆宾; 卷八人物: 孝子、忠臣、乡贤、列女、节妇、义士、技术。卷九保德所:保德营;卷十至卷十二艺文:奏疏、公移、传、赞、说、记、神道碑、墓表、墓志、祭文附杂文、诗、词、歌、赋。此编基本承袭旧志,唯增圣泽一门,合为十门。此志精审详备,义例清晰,为明代《保德州志》定本。

华阳国志

作者: 常璩字数:12.45 万字、 更新:2022-07-07

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

满洲实录

作者: 佚名字数:5.42 万字、 更新:2022-07-07

清初官修编年体史书。8卷,插图80余幅。用满、蒙、汉3种文字书写。一说成书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内容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致相同,流传的汉文本与《皇清开国方略》基本一致,说明乾隆年间改写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写两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和沈阳崇谟阁。四十八年又抄一部,藏于热河行宫。今流传的《清实录》本,是沈阳崇谟阁的影印本;1930年辽海通志馆出版的是崇谟阁本的汉文及图的影印,1934年《辽海丛书》附集又据其铅排出版;《国学文库》本据热河行宫本铅印。(日)今西春秋将此书译成日文,题名《满和对译满洲实录》,附有汉文。该书卷1叙长白山是满洲发源的重地,载有布库哩雍顺的传说,努尔哈赤前的世系,及努尔哈赤起兵的早期活动。卷2至卷4,记述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至四十四年(1616)统一满洲诸部、创制满文、建立八旗制度及创建后金政权等事迹。卷5至卷8,叙述努尔哈赤从后金天命元年(1616)至天命十一年为巩固后金政权所作的斗争,如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四年萨尔浒之战,六年在辽东实行“计丁授田”制度,十年定都沈阳,十一年攻明宁远城受伤,后因病死于叆鸡堡等。是研究满族开国的重要史料之一。


1 393 394 395 396 397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