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

作者: 佚名字数:889 字、 更新:2022-07-07

一卷,失译人名,说矩里迦罗龙王之像法。梵Kulika。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作者: 佚名字数:8.00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十卷。唐代般若、牟尼室利合译。略称守护国界经、守护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佛为一切法自在王菩萨演说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罗尼性等事。共计十一品,即:第一序品,叙说文殊菩萨以妙伽陀赞叹佛;第二陀罗尼品,叙述回向陀罗尼、五种三昧、八陀罗尼门等;第三大悲胎藏出生品,叙说菩萨之十六大悲心及三十二种不共事业;第四入如来大悲不思议品,叙说如来大悲随转之相;第五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叙说如来之三十二种正觉甚深之事业;第六菩萨璎珞庄严品,叙说戒、定、慧、陀罗尼门等四种璎珞;第七大光普照庄严品,叙说念光、意光、解光、法光、智光、谛光、神通光、修行光等八种大光普照庄严法门;第八般若根本事业庄严品,广说般若母(般若智慧能生一切,犹如万物之母)及般若所生之事业;第九陀罗尼功德轨仪品,叙说唵字义、坛法、金刚城大曼荼罗坛法、念诵仪则、祈雨止雨法、军荼利咒及其功德等;第十阿阇世王受记品,叙述以二种梦除去阿阇世王之疑惑,并为之明示命终前将投生五道之种种相,以使王解悟而归依三宝,命终后生于兜率天,由慈氏菩萨授成佛之记;第十一如来嘱累品,叙说诵持之功德,及此经得名之由来。

受菩提心戒仪

作者: 佚名字数:1.61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先归命,次供养,次忏悔,次三归,次受菩提心戒,共五法,有偈颂,长行,两番明之,偈颂中,五法各有咒,长行后列五佛名。此以大菩提心,受普贤金刚职,为一切秉密教者受持之本,学者皆应简阅。

天台传佛心印记

作者: 怀则字数:4.48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所著之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

天台四教仪

作者: 谛观字数:1.23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

天台八教大意

作者: 灌顶字数:7.79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权实等。明藏收之,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之刊本。高丽谛观删补本书,制述天台四教仪一卷。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作者: 圆信字数:9.18 千字、 更新:2022-07-07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一卷。沩山灵祐(771—853),唐代禅宗僧人,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从内容看其资料主要采自《五灯会元》。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所收的《五家灯录》。

四明尊者教行录

作者: 宗晓字数:12.64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七卷。南宋宗晓(1151~1214)编。又称四明教行录、教行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仿灌顶之国清百录、遵式之金园集而收录四明尊者知礼一生之文集。计有教门、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信等百余篇。该录编于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约当知礼示寂后一百七十余年,故其中颇多遗漏。全书七卷之中,前六卷为四明尊者之作,后一卷则载其他诸师之有关诗文。卷首有宗晓之序,卷末附录元悟之螺溪振祖集、宗晓之宝云振祖集,刊行于世。

四念处

作者: 智顗字数:4.0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四卷,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四明十义书

作者: 知礼字数:3.94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撰。又称十义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天台大师智顗所撰述之金光明玄义,在唐末五代之动乱后,流传有广略二本。或谓广本中之十种观心部分乃后世所增添者,例如慈光悟恩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书即持此一主张。然未久,其弟子源清、洪敏两人作难词二十条反驳上述观点,自此,天台宗山家、山外两派遂展开八十余年之论争,本书即于此一背景下著作而成。本书广泛引用五次论争中之诸问答书内容,包括山外派庆昭、智圆等所撰之辨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及山家派知礼之问疑书、释难扶宗记、覆问书等。更以十义对山外派诸师阐明观境真妄之问题。十义,即:(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位,(八)不会观心之意,(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此外,当时十数种往复论难之著述多已不存,仅存本书与观心二百问,故成为了解山家、山外论争之珍贵资料。注释书有宋代继忠之四明十义书科一卷,日本之光谦所著四明十义录二卷、四明十义讲要一卷等。


1 214 215 216 217 218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