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全部小说 文艺 科学 历史 哲学 宗教 国外 其他
年代: 全部近代 清代 明代 元代 宋代 唐代 隋代 南北朝 西晋 东晋 三国 东汉 西汉 先秦
语言: 全部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English Russian Japanese
作者: 怀信 、 字数:3.91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唐代怀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搜集有关因果报应之故事,以警劝世人。分为十类,计有七十三条、雅诰二章、事迹七十一人(附见十四人)。所集以南北朝至唐代之事迹为多,为了解此期佛教信仰之珍贵资料。本书并保留他书所未载之资料,如有关三阶教徒之事迹。本书传至日本后,庆证寺僧玄智曾作续补,附于卷下末。
作者: 灌顶 、 字数:1.10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隋代灌顶(561~632)撰。又作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系以编年体记述智者大师智顗之行状。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智顗集天台宗之大成,灌顶则为天台法门之继承者,为智顗门下第一弟子。在智顗之传记中,本书撰著年代最早,记述亦极为详细,故广受重视,与国清百录同为有关智顗行迹之最重要资料。道宣所着续高僧传中之智顗传,即承继本书而来,二者略有出入,可互补不足。关于智顗之资料,另有宋代昙昭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注一卷及志磐之佛祖统纪智顗传。又据国清百录序所载,渚宫之法论、会稽之智果等,亦作有智顗之别传。
作者: 佚名 、 字数:7.98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三卷。明代僧幻轮着。略称稽古略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续稽古略,始自元代至元元年(1264),止于明天启七年(1627),共三六四年,以四百三十余僧之事迹为中心记载佛教历史,对于历朝佛教之兴替、宗教政策、佛道关系等,亦有记载。
作者: 道宣 、 字数:2.1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释氏略谱、释迦氏略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分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等五科。系据大小乘三藏,叙述释迦出世之时间、释迦族谱之传说、释迦创教之地域、传教经过及圆寂后佛教之兴废等。大意虽同南朝梁代僧祐所作之释迦谱,而简略其文,结构整然,使后进者易得其门而入。唯引用之经文多阙题名,出典之检索不便。
作者: 法成 、 字数:2.66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唐代法成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载于阗国等之佛教历史。即于阗国第七世毗左耶讫多王时代,僧伽婆尔陀那罗汉以预言方式讲述于阗国佛教之兴废,乃至像法灭尽等事。本书仅为藏文原本之部分汉译,乃伯希和于敦煌所发现者,为研究古代西域之珍贵资料及研究西藏原本之重要参考书。
作者: 道宣 、 字数:4.43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唐永徽元年(650),道宣撰。又作释迦方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全书分为封疆、统摄、中边、遗迹、游履、通局、时住、教相等八篇。叙述佛教传播之地域及时期、佛教传说之须弥山及四洲之相状,以及中印佛教交流之路线、十六位入印求法僧俗之传略、流传于中国之印度佛教故事等。本书除引用佛教经传外,亦参考一般史书、道教经书等。
作者: 世友 、 字数:8.05 千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Samayabhedoparacanacakra 。全一卷。印度世友(梵Vasumitra ,西元一、二世纪顷)撰,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异部,指部派各异;宗轮,指各部派宗旨互异,如轮转不定。系小乘佛教之作品。以说一切有部教义为基础,并叙述小乘佛教二十部派产生之经过,及各部派教义之异同。为研究部派佛教史者所必读。其异译本有真谛之十八部论(或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部执异论各一卷。注释书有窥基之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作者: 非浊 、 字数:4.79 万字、 更新:2022-07-07
辽非浊集。三卷。约成书于辽重熙元年至清宁九年(1032—1063)间。是一部佛教感应故事集。分“佛宝”、“法宝”、“僧宝”三聚(即三篇),共收录佛像、经典、菩萨三方面的感应故事一百六十四则。其中“佛宝”篇五十则,“法宝”篇七十二则,“僧宝”篇四十二则。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作者: 复礼 、 字数:1.40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
作者: 刘谧 、 字数:2.16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