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分类: 全部小说 文艺 科学 历史 哲学 宗教 国外 其他

子分类: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wenshuoge.com/wp-content/plugins/wsg/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1818

年代: 全部近代 清代 明代 元代 宋代 唐代 隋代 南北朝 西晋 东晋 三国 东汉 西汉 先秦

语言: 全部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English Russian Japanese


说略

作者: 顾起元字数:10.75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三十卷。明顾起元(1565—1628)撰。顾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 (今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蛰庵日录》 四卷,《客座赘语》十卷,《金陵古金石考》等,与此书并传于世。此书,《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卷。顾起元自序为三十卷,与存本相合。可能《明史》偶误。其书杂采说部,件系条列。与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相类似。所以,《明史》将其收入小说家类。但是根据其体例、分门排比、编次的方法应入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皆为隶事,而此书为纂言。本书凡所采摭,大抵多出自原书。其史别、典述诸门,尤其有益于考证。有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四库全书》本。

集外集

作者: 鲁迅字数:7.20 万字、 更新:2022-07-06

杂文集。鲁迅著。上海群众图书 公司1935年出版。收1903—1933年所作诗文 四十六篇,序言一篇,附录《〈奔流〉编校后记(一 —十二)》十二篇。本书之作为至1933年止所 出版的杂文集未收者,故名。1934年由杨霁云 搜集编成,鲁迅亲自校订并作序。送检时,当局 将《编者引言》、《来信》、《启事》、《老调子已经唱 完》、《上海所感》、《今春的两种感想》、《帮忙文 学与帮闲文学》、《〈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 《英译本〈短篇小说集〉自序》、《译本高尔基〈一 月九日〉小引》等十篇抽去,后除《编者引言》外 均曾收入《集外集拾遗》。作者自谓“我对于自 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它 “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

集外集拾遗补编

作者: 鲁迅字数:11.17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是继《集外集》(杨霏云编)、《集外集拾遗》(许广平编)以后,比较齐全地选编了自一九三八年五月以来新发现的鲁迅佚文。此编选材精当,体例严谨,它承继了过去编集鲁迅佚文的优良传统,确系此版《全集》中尤具特色的一卷。

集外集拾遗

作者: 鲁迅字数:11.32 万字、 更新:2022-07-06

诗文合集。本书鲁迅没有编完即因病中止,后由许广平编定,印入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内,计有诗文90篇和附录6则。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书时,在原来基础上扩大重编,共收文章126篇,另外编有两个附录部分:第一部分是1898年至1902年的诗文17篇;第二部分是1919年至1936年间所拟的启事、广告、说明等23则。这些诗文除一部分系从原稿录入外,其余发表在《浙江潮》、《河南》、《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本书书名是鲁迅自己拟定的,是继《集外集》之后收集到的未载入其它各文集中的作品,故名《集外集拾遗》。

花边文学

作者: 鲁迅字数:8.13 万字、 更新:2022-07-06

鲁迅著。193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五卷。该书收集作者写于1934年的杂文六十一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加紧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出“新生活运动”,还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妄图扼杀革命文艺和进步言论。鲁迅用各种化名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书中有的文章反映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如《迎神和咬人》、《秦理斋夫人事》等。有的揭露反动派用孔孟之道和宗教迷信麻痹和毒害群众的罪恶,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手段和本质,如《法会和歌剧》、《运命》、《安贫乐道法》等。针对“新生活运动”挂出“礼义廉耻”的招牌而写的《知了世界》,批判“圣贤和学者”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有理论。因刘半农去世所写的《趋时和复古》,总结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只有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才是一条生路。另外还有《看书琐记》、《批评家的批评家》等论述文艺欣赏和文艺批评的文章多篇。

而已集

作者: 鲁迅字数:9.59 万字、 更新:2022-07-06

杂文集。鲁迅作。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鲁迅定居上海后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除《题辞》外,收1927年鲁迅在广州和上海两地所作《黄花节的杂感》等杂文29篇,附录1926年写的《大衍发微》一篇。集聚了作者对“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尘影〉题辞》)的思考。《黄花节的杂感》在大革命高潮中告诫人们“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四一二事变后写的《可恶罪》、《小杂感》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戾;《答有恒先生》具体说明了这一事件给作者的强烈震动,并导致原来的“思路因此轰毁”;《题辞》强烈反映了中国面临悲剧时作者的深广悲愤。这些文章反映了鲁迅思想的变化。对文坛现状有感而发的诸文章,既有明确阐述革命文学与时代和作家关系的,如《革命时代的文学》、《革命文学》,也有指向现代评论派、新月派新旧论敌的论战篇什,如《“公理”之所在》、《文学与出汗》。知世论人论文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对魏晋文学精辟分析之时,也有借古讽今的寓意。《当陶元庆的绘画展览时》表达了对突破桎梏拘禁,迎来“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的希冀。

译文序跋集

作者: 鲁迅字数:15.93 万字、 更新:2022-07-06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这些序跋过去见于单行本,没有单独结集。鲁迅从青年时代即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直至1936年抱病译出的《死魂灵》第二部,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约计300万字,单行本即近30本。鲁迅译介外国文学是为了“移植性情,改造社会”。(《〈域外小说集〉序》)是要借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改造国民性,振兴中华民族。为此,他在译介时写了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文字。鲁迅译介过的外国作家共有21个国家的166人。其中最多的是俄国—苏联,大约占翻译量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序跋既是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材料,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史料。对于研究鲁迅如何借鉴外国文学,吸收世界文化,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古籍序跋集

作者: 鲁迅字数:8.59 万字、 更新:2022-07-06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10卷。本书收入1912—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19种古籍而写的27篇序跋,过去未曾单独结集。鲁迅整理古籍始自辛亥革命之前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古小说钩沉》,此后又辑录了史料集《小说旧闻钞》,编选了《唐宋传奇集》,这些成为他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一部分。其次是对乡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绍兴属古会稽郡,鲁迅早年即辑录古代逸书《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及其他越人著作,以后又整理了魏晋时代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稽康集》校正本。整理工作大都完成于“五四”之前。这些序跋记录了鲁迅整理和研治古籍的历程。

三闲集

作者: 鲁迅字数:9.48 万字、 更新:2022-07-06

鲁迅著。上海北新书店1932年9月出版。除《序言》外,收1927年至1929年所作杂文34篇以及《鲁迅译著书目》。作品记录了作者在革命转入低潮年代里的愤激心情和对反动势力坚持英勇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情况。其中有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清醒的分析,有对文艺与社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的论述。在批评某些“革命”作家不敢正视现实、缺乏思想革命的认识时,提出了作家的世界观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这一关键问题,并对文学的阶级性,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以及文艺的特征等作了精当的论述。著名作品有《铲共大观》、《文艺与革命》、《文学的阶级性》等。而《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则针对当时创造社、太阳社一些人物对自己的错误批评予以嘲讽驳斥;《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柔石作〈二月〉小引》等序文,表现了作者对文学青年的热情关切及指导帮助,亦对其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辟的分析评论。本集题名针对革命文学论争时成仿吾的错误批评而取,留下了文学史上一页之痕迹。

二心集

作者: 鲁迅字数:12.63 万字、 更新:2022-07-06

鲁迅著。上海合众书店1932年10月出版。收入1930年至1931年间写作的杂文37篇,另有译文1篇及附记。文集主要揭露、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民党反动派媚外卖国的罪行,同时愤怒声讨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批判了反动文艺派别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重要篇章有《“友邦惊诧”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集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作者为推进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而作的演讲、通信与文章。《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上海文艺之一瞥》等,深刻总结了1928年以来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发展革命文学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答北斗杂志社问》、《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等,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意见。作者取集名为“二心”,表示与反动派势不两立。文风泼辣犀利、深刻有力。作者曾肯定:“我的文章,也许是《二心集》中比较锋利。”(1935.4.23.致萧军、萧红信)


1 19 20 21 22 23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