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作者: 李隆基字数:2.91 万字、 更新:2022-07-07

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理身理国的思想,影响深远。其\"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从内容上可概括为:法道合德;虚静无为;持守三宝;安分寡欲。该书从诠释宗旨和方法论上体现了其政治化倾向及阶级立场,具有调和儒道的特点,其中还试图消解《老子》关于提醒统治者保持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其要旨在于\"理身理国\",却在唐玄宗执政晚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颇值得深思的。

经效产宝

作者: 昝殷字数:2.43 万字、 更新:2022-07-07

产科著作。又名《产宝》。三卷。唐·昝殷撰于852年。原书共52篇,371方。今存本为41篇,374方。卷上论妊娠期杂病及难产诸疾;卷中、下均论产后诸疾。书中虽论述病候不多,介绍具体病证治疗等却较详明。所列方药大多简易实用,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太乙金镜式经

作者: 王希明字数:3.11 万字、 更新:2022-07-07

十卷,唐王希明撰。此书系奉敕之作,故书中行文往往自称“臣”;而今本推“太乙”积年有至宋景祐元年者,显然后人有所增入,已非王作之旧。《汉书·艺文志》“五行”类有《泰一阴阳》二十三卷,即太乙术家之书。其书早佚。为仿《易历》而作的占卜书。以一为太极,太极生二目, 二目生四辅,犹《易》之两仪四象。又有计神,与太乙合之为八将,犹《易》之八卦。其法以岁、月、日、时为纲,而以八将为纬;三基五福十精之类为经。

黄庭外景玉经注

作者: 白履忠字数:6.84 千字、 更新:2022-07-07

梁丘子注。《外景经》盖成书于魏晋,亦主述存思诸神,梁丘子注,不分章。

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

作者: 胡愔字数:8.74 千字、 更新:2022-07-07

题\"太白山见素女胡愔撰\"。《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载此书,题“太白山见素子胡愔撰”,文字略有异同,为同书之异本。前有序,末署大中二年戊辰(848)。为早期炼养著作。分述肺、心、肝、脾、肾、胆等五脏之修养法、治病法、导引法、吐纳法等。所述五脏之生理、病理、多与医理合。

玄纲论

作者: 吴筠字数:9.60 千字、 更新:2022-07-07

一作《元纲论》;全称《宗玄先生玄纲论》; 简称《玄纲》。反映道教成仙思想的论文。载于《全唐文》卷926。吴筠撰。论成仙之道。以天地之性来说明人体的动和静,心宁以通乎道,气运以存其形。所谓的静,就是不受外物的诱惑。道使人生,情使人灭,因此,体悟道性就不能有自觉意识,也不能自苦其志,而是要平和恬淡,对外物应而不取。上、中、下三篇。上篇“明道德”,凡九章;中篇“辩教 法”,凡十五章;下篇“析凝滞”,凡九章。

破迷正道歌

作者: 钟离权字数:2.07 千字、 更新:2022-07-07

古代内丹术书。唐钟离权撰。一卷。以七言歌诀的形式,论修炼以内丹为正道的观点,认为其他方法如服饵、胎息、行气、咽津、采补、辟谷、符咒、科仪、存思、守丹田、瞻星礼斗皆属旁门小法,终难成正果。而内丹大道以先天一气为本。对内丹药物、采取、锻炼、火候及景象效用,皆有所涉及。

天隐子

作者: 司马承祯字数:2.76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司马承祯撰。一卷。阐述道家养生术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神 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 《神解》等篇。该书着重阐述人如何长生成仙的问题。 《神仙》曰:“人生时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 之神,宅神於内,遗照於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强调内修内省,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进入遐想的极乐世界。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作者: 司马承祯字数:1.48 千字、 更新:2022-07-07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唐代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卷首有作者自序,称赞《升玄护命经》义理玄深,并撰五言颂诗数首以发挥经义。按原经已袭取大乘佛教中观理论,讲述有无、色空之说。司马承祯颂诗则更进一步,取佛教天台宗心性之说释经。谓太上于此经中为众生直指心源真性,此真性乃随身自有,勿须外求。若不执有无,双泯空色,六根清静,性不染物,则「忘形归恍偬,神鬼不能窥」。从本篇可见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汲取佛学愈加深入。

玄珠录

作者: 王玄览字数:1.51 万字、 更新:2022-07-07

道学著作。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大霄集录。成书于唐代。上、下两卷。该书以《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为基础,把“道”区分为“可道”和“常道”。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称道与物的关系犹如本印和印泥的关系。又引入佛教法相宗的唯识论观点,认为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把事物的动静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在时空问题上,提出“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及“三世皆空”的观点。关于修道成仙的主张是:绝灭知见,坐忘养神,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该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史料。收入《正统道藏》第725册。


1 15 16 17 18 1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