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阿毗昙五法行经

作者: 佚名字数:5.14 千字、 更新:2022-07-07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

转识论

作者: 佚名字数:3.38 千字、 更新:2022-07-07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中边分别论

作者: 世亲字数:2.00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掌中论

作者: 陈那字数:1.14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印度陈那(梵Digna^ga )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书中主张宇宙间之一切万法皆为心识所变现,实无外境。举出五言四句之六颂,各作长行解释之,而以蛇、绳、瓶、衣等为譬喻。凡有二译,除本书外,另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解卷论一卷,该书仅举出五言四句之颂四颂半,而略作解释,内容与本书大致相同。

瑜伽师地论释

作者: 最胜子字数:8.51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最胜子等诸菩萨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Jinaputra ,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钵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法相宗学者必习之书。

显扬圣教论颂

作者: 无著字数:7.74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显扬圣教论

作者: 无著字数:15.57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Prakaran!a^ryava^ca^ -s/a^stra 。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一)摄事品,(二)摄净义品,(三)成善巧品,(四)成无常品,(五 )成苦品,(六)成空品,(七)成无性品,(八)成现观品,(九)成瑜伽品,(十)成不思议品,(十一)摄胜决择品。共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录显扬圣教论颂一卷。另有注释书显扬疏一卷(唐代窥基)、显扬论疏八卷(新罗璟兴)等,然皆已不传。此外,由于玄奘将显扬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方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又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复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显识论

作者: 佚名字数:6.46 千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

唯识三十论颂

作者: 世亲字数:2.16 千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唯识二十论

作者: 世亲字数:2.07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1 162 163 164 165 166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