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邻尼经

作者: 佚名字数:5.15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华梵双具,止有四十八句。

立世阿毗昙论

作者: 佚名字数:8.48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解说佛教之宇宙论,说明须弥山说(梵Sumeruva^da )之原委;即叙述天地世界之建立,及有情世间之相。全论总分为二十五品,叙述有关大乘之共通法门、中般涅槃人、中阴、色界诸天、地狱位置、寒地狱、劫之数量,及分派之关系等种种问题。又本论之旨趣与长阿含世记经、俱舍论世间品等略同,且其记事大体精细。论中特置‘云何品’,重覆问答析征,为本论之特征。

八大灵塔名号经

作者: 佚名字数:677 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住世时曾亲举八大灵塔名,并劝听者供养之。本经虽为小经,然卷末所附佛陀一生之编年史,与十二游经、僧伽罗刹经等,皆可作为研究佛传之宝贵资料。

佛三身赞

作者: 佚名字数:361 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作三身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为对佛之法、报、化等三身赞叹之偈文,并说明佛之三身。三身各有一偈,每偈各以七字八行而成,复加回向偈,亦为七字八行。

方便心论

作者: 佚名字数:8.88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

发菩提心经论

作者: 世亲字数:1.39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卷。天亲著,鸠摩罗什译。全称发菩提心经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共分十二章。内容系就发菩提心而论,据大乘经论、小乘阿毗达磨论书,而详细注释、分类,并说明法数。劝发品第一。发心品第二。愿誓品第三。檀那波罗密品第四。尸罗波罗密品第五。羼提波罗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罗密品第七。禅波罗密品第八。般若波罗密品第九。如实法门品第十。空无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大宗地玄文本论

作者: 马鸣字数:3.33 万字、 更新:2022-07-07

凡二十卷。马鸣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阐释金刚地之行位等,共立四十大决择分。其中,初二分解说十种大因缘,相当于序分;第三以下至三十六分为正宗分,以解说金刚地之五种位至阿说本王之十方尘数等;三十七分至四十分为流通分,鈙述本书之功德及马鸣自述过去之本因等。各分之下皆先举出偈颂,其后逐文释之,三十七分以下之四分则仅揭举其颂。又本论所说内容颇为怪诞,且署名‘真谛三藏译’之记载,诸经录皆未见载,加以论中所引多数经典名称皆不见于诸经录,此外,本论论述之体裁与向来被视为伪撰于我国之释摩诃衍论颇为酷似,故学者多谓本论乃后世伪造而假托马鸣之名。又如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下所载,本论谓马鸣所造者,盖后世之假托,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九谓该论始见于宋大中祥符录,知其成书年代距今不远。现藏本唯存于高丽藏及明藏中。

大乘缘生论

作者: 佚名字数:5.57 千字、 更新:2022-07-07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缘生论》同,实小乘之论也。

大乘集菩萨学论

作者: 佚名字数:10.64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八品。内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等德目加以论述。本书援引之经典颇多,有华严经、宝光明陀罗尼、大善诱经、十法经等八十余种。本书现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国学者宾达(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书亦有英译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译成者,与汉译本比较之,则其内所引述华严等经之引文较为冗长,此外,又多处引用未传之经文。

成实论

作者: 佚名字数:20.75 万字、 更新:2022-07-07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


1 153 154 155 156 157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