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窦氏联珠集

作者: 褚藏言字数:1.16 万字、 更新:2022-11-18

五卷。唐褚藏言辑。褚藏言江西人,事迹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年间在世。此集收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兄弟五人之诗,每人一卷,共一百首。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窦常字中行,官国子祭酒。窦牟字贻周,官国子司业。窦群字丹列,官容管经略。窦庠字胄卿,官婺州 (今浙江金华)刺史。窦巩字友封,官秘书少监。皆拾遗叔向之子。群、庠以荐辟,余皆进士科。叔向有集一卷,常有集十八卷,见《唐书·艺文志》,至清均不传。此集五卷,《唐志》亦著录。而宋时传本颇少。因而刘克在《后村诗话》称,惜未见联珠集。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末有张昭跋,署戊戌岁,即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又有和岘跋,及和嵲题字,署甲子岁,即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岘,凝之子。嵲,岘之弟。岘跋称借钞于致政大夫,即张昭。又有淳熙五年(1178年)王崧跋,亦称世少其本,今刊诸公府。盖钞写流传,至南宋始有蕲州(今湖北蕲春)雕版。最后为毛晋跋,引洪迈《容斋随笔》及计有功《唐诗纪事》附载叔向诗九篇,又补巩诗六篇不载于此集。褚藏言序称牟、群、庠、巩各集并未遑编录,盖为遗篇散见者。又称手录《唐书》列传于后,而此本则无,殆偶佚。集中附载杨凭、韩愈、韦执中、李益、武元衡、韦贯之、刘伯翁、韦渠牟、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诸诗,盖《谢眺集》中附载王融之例。庠诗一首,常诗一首,亦附载牟集之中,不入本集。或许古人唱和,意皆相答,不似后来之泛应。一定聚而观之,互见作者之意,足见编次之不苟。有《四库全书》本。

大雅集

作者: 赖良字数:3.07 万字、 更新:2022-11-18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道诗精华录

作者: 佚名字数:3.70 千字、 更新:2022-11-18

道教诗集选编。

化人游

作者: 丁耀亢字数:1.94 万字、 更新:2022-11-18

丁耀亢作。有《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顺治刊本。共十出,每出有图,并宋琬等题词。叙浙人何皋(野航)欲访仙海上。东海琴仙成连令武陵渔人玄真子扮作舟子前往接应,使他通阅古今之美,穷极声色之乐,然后息其狂性,复返仙真。先由左慈、王阳二人往请汉唐以上高人、仙姝,如屈原、李白、杜甫、曹植、刘桢,西施、赵飞燕,张丽华等俱来会合,昆仑奴护舟。其间,薛涛、卢莫愁讴歌,凌波、桃叶舞蹈,陆羽煮茶,易牙烹调,众仙则联句射覆。舟入弱水,何生独坐小舟垂钓,为鲸鱼所吞。鲸腹中别有天地,何生即此炼道。鱼骨大王差鱼肠剑客行剌。鲸鱼段段化为莲花。何生钻出鱼腹,先后经鱼篮寺、铁舡庵,又登仙舟共游龙王府,然后别众仙登岸,指顾之间,舟亦不见。剧中场面、词藻,诡异变幻,何皋系作者自况,水府金光殿开宴时有“如今世上那有宽容地方”之语,足见作者思想彷徨情状。本剧系作者顺治初期羁迹北京时所作。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谓“本事出《列子》”,实无关连。

蚺蛇胆

作者: 丁耀亢字数:5.72 万字、 更新:2022-11-18

传奇。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又名《表忠记》。清初丁耀亢撰。事据史传,参以《鸣凤记》,写明嘉靖时严嵩父子霸持朝纲,与仇鸾等结成朋党,残害忠良。杨继盛苦读及第,因愤朝政昏暗,上疏弹劾仇鸾,被贬官。后严、仇内讧,仇鸾遭诛,杨继盛得以迁升,复奏严氏父子之罪,被逮入狱。王世贞遣人送蚺蛇胆入监为杨疗伤,杨继盛以蚺蛇之胆不如自己忠烈之士胆大而拒之,昂然就刑。后严氏父子败,杨继盛冤情得伸,朝廷为之塑像建庙。此剧文词雄奇,颇有可观。今存顺治年间原刊本,前有顺治十六年(1659)年郭棻序,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从郭序,知此剧为奉命写作,后因作者不愿修改,未能进呈。

柴氏四隐集

作者: 柴望字数:1.88 万字、 更新:2022-11-18

三卷。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撰。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宋理宗嘉熙年间官太学上舍。淳祐六年(1246)元旦,皇帝下诏求直言,柴望因《丙丁龟鉴》奏百忤权臣贾似道,下狱。后放归。景炎二年(1277),授迪功郎,史馆编校。宋亡,不仕。随亨 (1220—?) 字刚中,号瞻屺。柴望弟。宝祐四年(1256)进士,历知建昌军事。元亨 (约1265年前后在世)字吉甫,生卒年不详。与随亨同举进士,历官朝散大夫,荆湖参制。元彪(约1270年前后在世)字炳中,号泽臞居士,尝官察推。柴氏兄弟为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宋亡以后,兄弟俱遁迹不仕,时称柴氏“四隐”。柴望所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凉州鼓吹》。柴元彪所著有《袜线集》。柴随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明万历中,其十一世孙复贞等搜罗遗稿,元亨之作已复存。因合望、随亨、元彪诗文共为一集,仍以“四隐”为名,因其旧称。世所行者仅望《秋堂》 一集,而实非足本。钱塘(今浙江杭州)吴允嘉始得刻本钞传。又据《江山志》及《吴氏诗永》,益以集外诗五首,遂为完书。其诗格颇近晚唐,无宋人权桠之习。随亨、元彪所作,差逊其兄。然亮节高风,萃于一门。虽遗编零落,而幽忧悲感之意托诸歌吟者,往往犹可考见。存之足以励风教,正非徒以文章重。有 《四库全书》 本。

辍锻录

作者: 方贞观字数:4.62 千字、 更新:2022-11-18

诗话著作。清方贞观撰。方贞观(1679—1747),名世泰,字贞观,一字履安,以字行,号南堂,桐城(今属安徽)人。诸生。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因同邑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隶旗籍,十年始放归。工诗善书,晚年益造平淡之境,时称其诗得唐人三昧之旨,有《南堂诗钞》。《辍锻录》一卷,四十四则,据金楷、李堃两序,初刊于道光中。方氏论诗以唐人为旨归:“《三百篇》而下,由汉、魏以迄六朝,代有传诗,而余独以唐人为归。”全篇亦主要评论唐人诗作,不专宗一家,唯不喜李贺,嫌其好以瑰辞险语惊人,“怪变万端,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多检宋人语评唐,如以禅喻诗、夺胎换骨等。又如强调“多读书”,与“熔炼淘汰于有唐诸家”结合在一起,则此处之读书,显系读唐人之诗集而非学问书。他分训“才人之诗”、“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而比较之,不取才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独首肯诗人之诗。其他如言七律“尤忌删去两字便可作五言诗读”等,皆袭宋人话题而又与宋人原意不同。又如曰“诗最忌敷陈多于比兴,咏叹少于发挥,是即南北宗所由分也”,语虽由己出,却甚得严羽诗分南北宗之原义。有《艺海珠尘》(本集)本、《清诗话续编》本。

乐府传声

作者: 徐大椿字数:1.44 万字、 更新:2022-11-16

曲学著作。清徐大椿著。一卷。共三十五章。本书针对当时唱曲方法中的一些毛病,从音韵、声乐等角度提出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书中特别注意唱曲的口法问题,要求演唱者对“五音”、“四呼”、“鼻音、闭口音”、“四声各有阴阳”诸方面都能“识真念准”,而且要掌握各字唱法,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派三声等各种字调的不同唱法。认为唱曲不仅要掌握口法技巧,更要理解曲情,而且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唱出动人效果。还提出演唱处理中的许多具体技巧,如“断腔”、“顿挫”、“轻重”、“徐疾”等。在论述演唱方法时,则指出不可因声害辞,要注意作曲与唱曲的协调,明确提出:“作曲者与唱曲者,不可不相谋也。”本书对唱曲艺术的经验总结及理论研究是继元代《唱论》、明代《魏良辅曲律》、《度曲须知》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为中国声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贡献。《乐府传声》今存版本有清乾隆十三年丰草亭原刻本及咸丰九年真州吴桂重刻本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系以丰草亭原刻本作底本并附以吴桂本所增内容。今有吴同宾、李光撰《乐府传声译注》。

碣石调幽兰

作者: 佚名字数:5.59 千字、 更新:2022-11-16

琴曲,现存最古老的古琴乐谱。据谱前小序,知此曲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作者无名氏,它通过对深山幽谷中发散清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郁闷不得志的心情,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想法和思想状况。“碣石调”是古曲调名,即相和歌瑟调中陇西地区的歌曲。因用其填唱曹操的乐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名之曰“碣石调”。“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碣石调幽兰》结构短小紧凑,曲调清丽婉约。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乐曲的引起部分,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属于艳与曲组成的小型曲式。全曲通过第二段出现的泛音主题的呈示、对比、再现,成功地抒写了哀婉的情怀。此曲突出音阶中的四级音和七级音,没有传统的五声调式特点,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有某些联系。

顾误录

作者: 王德晖字数:8.36 千字、 更新:2022-11-16

清王德晖、徐沅徽撰。德晖,字晓山。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沅徵,字惺宇。北京人。于读书出宰之余辑成《顾误》一书。二人素称同调,咸丰元年(1815),相遇京师,各出手稿,互为参校,将二稿合编为《顾误录》。书名取自三国时期流传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内容分为四十章,主要谈律吕宫调及度曲方法。虽多摘录前人言论,但门类详备,赅赡精当,自成系统,对研究戏曲唱法有参考价值。它认为唱曲要合乎曲情,由熟而成巧,由巧而得神;就技法问题提出“度曲八法”,即:“审题、叫板、出字、做腔、收韵、换板、散板、擞声”;指出要克服“度曲十病”,即:“方音、犯韵、截字(一字无端截为两处)、破句、误收(收韵舛误)、不收(无收韵)、烂腔、包音(音包字,有声无辞)、尖团(尖团音不分)、阴阳(字音不审阴阳)”;强调“学曲六戒”,即:“不就所长”、“手口不应”、“贪多不纯”、“按谱自读”、“不求尽善”、“自命不凡”。书中《曲中厄难》一章,专门对“听曲者”即观众进行了研究,为丰富我国古代戏剧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堪称讲述曲律知识和度曲方法的教科书。此书有咸丰元年北京篆云斋刻本,前有周棠序。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据以收入。


1 152 153 154 155 156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