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南阳集

作者: 韩维字数:14.77 万字、 更新:2022-11-30

三十卷。《附录》一卷。宋韩维(1017—1098)撰。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因文韩亿辅政,不试进士。文去世,仍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学嗜古,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富弼召见,授予河东幕府,欧阳修推荐他为检讨、知太常礼院。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韩维为官正直,敢于直谏。曾说:“人情贫则思富,苦则思乐,困则思息,郁则思通。诚能常以利民为本,则民富。常以忧民为心,则民乐;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则劳困息;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则郁塞通。推此而广之,尽诚而行之,则子孙观陛下之德,不待教而成矣。”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维著有《南阳集》(曾封南阳郡公)三十卷,其中诗十四卷,内制一卷,外制三卷,王记室二卷,奏议五卷,表章、杂文、碑志各一卷,手简歌词共一卷,《附录》一卷。今有《四库全书》刊本。

南涧甲乙稿

作者: 韩元吉字数:22.59 万字、 更新:2022-11-30

诗文别集。南宋韩元吉(1118—1187)撰。 二十二卷。 元吉有 《南涧诗余》已著录。元吉原有集七十卷,又自编词一卷名《焦尾集》,久佚。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 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词,厘作二十二卷。卷一至七为赋、诗,有赋三首,拟骚一首,古体诗五言古诗七十九首, 七言二十八首, 律诗五言百十五首, 七言百七十七首, 五言排律四首, 绝句五言十二首, 六言三首, 七言百八十四首, 凡六卷六百○六首。 卷七为词, 一卷六十四首。 卷八以后十五卷,为序、跋、书、记、表、论、祭文、碑铭、墓志、行状等诸体文三百六十三篇。元吉与朱熹交厚,其诗唱合者除朱子外,有叶梦得、张浚、曾几、陈亮、陆游、赵藩等,皆为名流耆宿。《朱子语类》评其“诗作著者尽和平,有中原原旧,无南方啁唽之音”,文章亦尚有元祐、熙宁遗响。《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诗体文格,均有欧(阳修)、苏(轼)之遗,不在南宋诸人下”。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后附遗文三篇。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书》、《四库全书》本。今人栾贵明又据现存《永乐大典》辑出其诗、文凡八条,可补前人之不足,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上册。

穆参军集

作者: 穆修字数:1.68 万字、 更新:2022-11-30

又称《河南穆公集》。诗文别集。北宋人穆修(979—1032)撰。三卷。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郓城)人。后居蔡州(今河南上蔡)。大中祥符进士。曾师事陈搏,传其《易》学,又长于《春秋》之学。曾任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早年“心壮气锐”,“不能与俗相俯仰”,以致“毁官丧禄”,后遇赦。世称“穆参军”。此集系祖无择编,庆历三年(1043)成书,并为之序。诗一卷,收五十六首;序、记、志、祭文一卷,收文二十篇;附录一卷,收苏子美撰《哀穆先生文》。修推崇韩愈、柳宗元,提倡韩柳古文。主张作文应阐扬仁义,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作品风格朴实。其文所存不多,但颇有深度。其中《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很有见识。《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等则深受韩愈影响。其诗颇具晚唐风格,《烛》诗接近“西昆”体例,与其文风不类。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枕碧楼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宋百家诗存》本,收有《穆参军集》一卷,载其诗三十五首,多为写景及应答之作。

牟氏陵阳集

作者: 牟巘字数:12.37 万字、 更新:2022-11-30

宋代诗文别集。24卷。牟巘著。王士禛《居易录》称其诗有苏轼、黄庭坚的风格。《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杂文皆典实详雅”。总的看来,全集主要抒写遗民的凄怆婉恻的意绪。如《孤雁》:“如何苦作断肠声,度尽关山失弟兄。万里他乡谁是伴,单栖半夜若为情。 嘐嘐每叹众人薄,落落孤将一意行。只恐影沉湘水后,更无来者继高名。”《和梅君遇退闲》更表现出物我两忘的萧散情感:“鞅掌徒劳耳,人皆羡子闲。惟甘寄市隐,勿苦忆家山。街鼓朝眠稳,丹田夜气还。萧然无一事,意已出区寰。”其奏议书札,对时政亦有周到的论述。除《四库全书》本,常见版本尚有《吴兴丛书》本。

默斋遗稿

作者: 游九言字数:1.39 万字、 更新:2022-11-30

宋代诗文别集。2卷。游九言著。诗1卷,文1卷。《四库全书》所收为鲍氏知不足斋藏本,书末有鲍氏从《茅山志》补录词3首,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中的《宋诗选》及《槜李诗系》诸书补录诗6首。厉鹗《宋诗纪事》录游九言诗4首,两首采自此集,另两首录自《诗学禁脔》。《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格不甚高,而时有晚唐遗韵,不涉于生硬杈桠。”七律《金陵野外废寺》,苍凉高古,堪称佳作。其《义灵庙迎享送神曲》诗有长序,记台州司户滕膺拒方腊起义军经过甚详,可补史传之阙。文中《游氏世谱》1篇,亦有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乙编本。

默堂集

作者: 陈渊字数:13.78 万字、 更新:2022-11-30

宋代诗文别集。22卷。陈渊撰。作者尝榜其室曰“默堂”,门人沈度编次其诗文,因以名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22卷,《宋史·艺文志》则称26卷、词3卷。《四部丛刊》三编据昆山徐氏传是楼所藏宋刊本影写本辑入本集,仅有诗10卷而无词,其余12卷为启、表、札子、奏状、书、杂文、杂说等各种文章,其中书为5卷。卷首载沈度、杨万里序。书末附赵万里跋。《四库全书》据鲍士恭进呈本著录,但与《四部丛刊》本相比,有两处缺页。陈渊文集另有12卷本,名《存诚斋集》,但其集有文无诗,且第1卷末少启3篇、第9卷末少书2篇,文字也多所讹缺。杨万里为《默堂集》所写的序称:“其辞质而达,其意坦而远,其气畅而幽。至于立朝廷、当言责、正君心、排权臣,蹇蹇不折也。是岂今之所谓文哉!盖道学之充乎其中而溢乎其外、形乎其躬而声乎其言者欤!”

默成文集

作者: 潘良贵字数:9.50 千字、 更新:2022-11-30

宋代诗文别集。潘良贵撰。《宋史·艺文志》著录《潘良贵集》15卷,但其书久佚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此集,系用康熙三十六年(1697)黄珍所刊8卷本,仅收入文20篇、诗27首、词1首,不过掇拾其散佚之作,粗存梗概而已。其卷1、卷2载录作者本传及年谱、诰敕,第3卷才收入其作品。虽然采用宋敏求编李白集的体例,但喧夺太甚,编次无方,甚至把作者侄儿潘畤的传志也附入末编,实在不伦不类。因而《四库全书》辑入此书时,仅截录为4卷,卷1为札子、表、状共9篇,卷2为启5篇,卷3为记、说等文6篇,卷4为诗词。卷首载朱熹序。除《四库全书》辑入此书,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也收录其4卷本。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卷21选录潘良贵诗4首,谓其“诗传者不多。风格老练,而缴句皆高古悲怆。味其旨,仁人之言也”。清人纪昀则以为其《雪中偶成》诗“气格有后山、简斋之意”。

洺水集

作者: 程珌字数:15.93 万字、 更新:2022-11-30

宋代诗文别集。30卷。南宋程珌著。此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为60卷,至明崇祯年间,其裔孙至远刊印时,已有半数散失。《四库全书总目》称“珌立朝以经济自任,诗词皆不甚擅长”,“至于论备边、蠲税诸疏,则拳拳于国计民瘼,详明剀切,利病井然”。可见他的政论文甚多关心国事的作品。游记散文如《游金华三洞记》、《游龙井记》等,意境深邃,条理明晰,颇有文采。〔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一词,希望“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喻以武力恢复北方领土的愿望,并以孙权、诸葛亮、祖逖和刘琨等历史上奋发有为之士与南宋统治者作对比:“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语言虽较直露,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感情,极能打动人心。

钱塘集

作者: 韦骧字数:13.35 万字、 更新:2022-11-29

诗文别集。宋韦骧(籍钱塘)著。骧生前料理平生文稿,集成二十卷,藏于家。又有赋二十卷,行于世(《钱塘集》后附陈师锡《墓志铭》)。文集后佚末二卷,存十八卷。孝宗乾道中,其孙能定命工锓木于临汀郡庠(《钱塘集》后附能定题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同。清修《四库全书》,得明吴宽家藏宋版《韦骧集》,又缺一、二、一七、一八卷。遂厘改目次,定为十四卷。卷一至卷七为古近体诗,卷八至卷一四为表、启、疏、奏、书等。陆心源所藏宋乾道刊本有十七、十八两卷,因以补录(载《群书校补》卷七○至卷七一)。所补《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为记、序、传、论、策问;卷一八为杂著、歌词。后附陈师锡所撰《墓志铭》、骧孙韦能定乾道四年(1168)刊成韦集后所撰题识。

骑省集

作者: 徐铉字数:13.39 万字、 更新:2022-11-29

宋代诗文别集。30卷。徐铉著;吴淑编。徐铉早年仕于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故世称“徐骑省”。此书是徐铉生平著述的合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称《徐铉集》30卷。陈彭年在《序》中说,徐铉曾自编生平文稿20卷,“制、诏、表章多不留草,其余存者,子婿吴君淑编为十卷,通为三十卷”。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都官员外郎胡克顺得其本于陈彭年处,始刊刻行世。此书前20卷收南唐时期著述,卷1为赋,卷2至5为各体诗,卷6至9为制,卷10至12为碑铭,卷13为记,卷14为赞,卷15至17为墓志,卷18、19为序,卷20为表、状、书、祭文。自卷21起的后10卷收入宋以后的诗文,卷21、22为各体诗,卷23为序,卷24为赞,卷25至27为碑铭,卷28为记,卷29、30为墓志铭。徐铉为诗学白居易,平易浅近,真率自然,如《寄高邮陈郎中》、《贬官秦州出城作》等,皆如自肺腑流出,自然真挚,毫不造作。其为文承晚唐骈俪之风,文思敏捷,体格孤秀。有《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


1 11 12 13 14 15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