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作者: 佚名字数:2.04 千字、 更新:2022-07-07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佛在如来神力所持之处,普贤大众之所围绕。有十大菩萨,各与眷属忽集。众问普贤,此诸菩萨从何国来?普贤令其入定观察,竟不能知。三番请问,普贤示以观察之法,乃见皆在如来身中广大国土佛道场内来集。

大方等如来藏经

作者: 佚名字数:4.81 千字、 更新:2022-07-07

简称《如来藏经》。佛教经典。东晋求那跋陀罗译。一卷。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佛在耆阇崛山,成佛十年。与百千比丘,六十恒河沙菩萨,及天龙八部俱。以三昧力,现众莲华,皆未开敷,华内皆有化佛。须臾升空舒荣,须臾萎变,化佛各放无数光明。金刚慧菩萨问何因缘?佛为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共说九喻,一萎花中佛,二岩树蜂蜜,三 铖中粳梁,四不净处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果种,七弊物中金像,八贫女贵胎,九模中金像。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作者: 佚名字数:3.32 千字、 更新:2022-07-07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鹫峰,告诸苾刍,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见佛。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乃性相二宗要典。

大乘起信论

作者: 马鸣字数:2.64 万字、 更新:2022-07-07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

伽耶山顶经

作者: 佚名字数:9.11 千字、 更新:2022-07-07

全一卷。有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伽耶山顶经。(二)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伽耶山顶经。(三)隋代毗尼多流支译之佛说象头精舍经。(四)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本经记述佛陀初成道于伽耶山时,文殊菩萨请示佛陀发菩提心之深义后,应诸天子等之交相请问,而自答种种之菩萨道。

大乘顶王经

作者: 佚名字数:9.41 千字、 更新:2022-07-07

萧梁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与《善思童子经》同

大乘方广总持经

作者: 佚名字数:6.83 千字、 更新:2022-07-07

隋北天竺沙门毗尼多流支译,佛将涅盘,入如法三昧,令大千界普遍庄严,大众云集,佛出舌相,遍覆大千,敕弥勒问法决疑,于是净居天等,请佛说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佛告弥勒,一切法皆是佛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若谤法者,罪则无量,因说弥陀,及自往因,致有佛国净秽之别,又菩萨必具行六度,不可但言宜修般若,又菩萨不得谤他菩萨,其罪极重。

大乘百福相经

作者: 佚名字数:3.31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舍卫国普妙宫中,文殊师利请问如来福德之量?佛为明十善福,轮王福,帝释福,自在天福,初禅福,二禅福,摩醯首罗福,辟支福,后身菩萨福,如来毛孔福,八十随好福,八十随相文福,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转增胜。又明有二种法,生如来身,一者胜愿力,二者方便力。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作者: 佚名字数:3.96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而字稍增减。

佛说百佛名经

作者: 佚名字数:2.66 千字、 更新:2022-07-07

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舍利弗问,佛唱百名,敕令夜三,昼三,各诵一遍。


1 11 12 13 14 15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