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伤寒论翼

作者: 柯琴字数:4.19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论翼》,伤寒著作,2卷。清代柯琴(韵伯)编撰,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伤寒来苏集》组成部分之一,是辅翼《伤寒论》学习之论著,故名。柯氏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论》中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并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于此,本书上卷列述“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下卷提纲挈领地阐述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并介绍制方大法。

伤寒论注

作者: 柯琴字数:10.65 万字、 更新:2022-07-06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伤寒论辨证广注

作者: 汪琥字数:23.15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类著作。清汪琥撰。十四卷。琥字苓友,号青谷子,吴县(今属江苏)人。撰有《痘疹广金镜录》、《养生君主编》等。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广集诸家学说,对《伤寒论》六经证治原文中属于热病的条文逐条注释,于康熙十九年(1680)撰成是书。卷一至卷二辨伤寒非寒病论及纂注伤寒论例。卷三至卷十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二辨误汗吐下火灸逆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三辨温病脉证并治法。卷十四辨风池、风府等穴针刺法。后又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属真寒证治原文,并对真寒证的治疗有所论述。汪氏之论虽有偏颇之处,但自成一家之说。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阳季子东壁刻本(扉页作《平阳季子辨注仲景全书》,又作《仲景伤寒论》。附:《张仲景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

伤寒恒论

作者: 郑钦安字数:15.28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类著作。清郑钦安辑。十卷。钦安,上浣临邛 (今四川邛崃) 人。郑氏对仲景《伤寒论》 反复研究,颇有所悟,遂以舒韶所著《舒氏伤寒集注》 之序,逐一剖析而成。内容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篇及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麻脚瘟说、辨认内外发热秘诀。每篇先列原文,后有注释,述其证名、辨证、治法。此书论述较详,颇有发挥。有清成都志古堂刻本,光绪二十年 (1894) 、二十三年等刻本。

伤寒兼证析义

作者: 张倬字数:6.78 万字、 更新:2022-07-06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三家医案合刻

作者: 吴金寿字数:3.73 万字、 更新:2022-07-06

清吴金寿辑。三种,附二种。五卷。金寿有 《温热赘言》 已著录。此书包括清代苏州著名医家叶桂《叶天士医案》一卷、缪遵义《缪宜亭医案》一卷、薛雪《薛生白医案》一卷。附《医效秘传》一卷、《温热赘言》一卷。三家医案均以杂证为主,辨证精详,施治有法,反映出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颇大。所附《医效秘传》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有人认为是托名的著作,但较为实用。《温热赘言》 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原题清寄瓢子述,寄瓢子即吴金寿。本书亦收在 《中国医学大成》中。有道光十一年(1831) 吴氏贮春仙馆刻本,后有铅印本与石印本。

养生三要

作者: 袁开昌字数:2.67 万字、 更新:2022-07-06

养生类著作。清袁开昌辑。一卷。开昌字昌龄,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医学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对眼科、外科以及养生尤为擅长。约成书于宣统二年(1910)。书中记有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则。辑录《内经》、《庄子》、《抱扑子》、《千金方》、《本草纲目》、《医门法津》、《褚氏遗书》、《冷庐医话》等历代医著二十余种,以及葛洪、李时珍、张景岳、李东垣、张子和、徐大椿、喻嘉言等近三十位医家的有关论述。论述养生之法,介绍煎药、服药、禁忌等常识,强调医生应如何工作与学习等。内容丰富,可称集清以前养生之大成。有一九一九年镇江润德堂木刻本,一九二二年袁氏家刊本。

十剂表

作者: 包诚字数:1.10 万字、 更新:2022-07-06

本草类著作。清包诚撰。一卷。诚有《伤寒审证表》已著录。本书据《本草述录》整理编成。包氏认为《本草经》、《名医别录》诸书,言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方》、《外台秘要》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因,致后人学习难得其中之奥。故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徐之才十剂说为纬,列成表格。列载十剂表序、十剂解、十剂表、药物别名等内容。以表格形式清晰明了,使药物性味、功用、归经、主治及十剂所属,一览无余,颇切实用。后附七十七味药物之别名、俗名,对临床运用大有裨益,惜载药数太少。有同治五年(1866)刻本。一九八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同耿世珍之《本草纲目别名录》合刊本。

湿热病篇

作者: 薛雪字数:9.90 千字、 更新:2022-07-06

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不同表现,故本书着力予以阐析,从此书的论病范围而言,较为单纯;但在叙述病证变化方面,或有庞杂之弊。由于作者受《金匮要略》论痉、湿、喝(暑)及后世“暑湿同源”的影响,将湿热与暑病、痉病等混同立说。但该书辨治湿热病颇为精详,可以说是湿热证治代表性的著作。原书已佚,仅于《重刻医师秘籍》及《温热赘言》中得传,后经章虚谷加注后收入《医门棒喝》中,王孟英又加按语,增补内容,改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将其收入《温热经纬》(编入卷4),成为《温热经纬》中的“五大论”之一。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予以影印。

慎疾刍言

作者: 徐大椿字数:1.14 万字、 更新:2022-07-06

又名《医砭》。医论。清徐大椿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为指出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而作,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凡分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女、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法、延医、秘方、诡诞、宗传诸篇,对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的区别、外科病证治法等简要论述,倡导因病施治。议论中肯,颇多临证体验。有《徐氏医书》诸种本,道光十八年(1838)蔡氏涵虚阁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二十余种本。


1 121 122 123 124 125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