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伤科大成

作者: 赵濂字数:1.28 万字、 更新:2022-07-06

赴濂著,字竹泉,清朝京江(今江苏镇江)人。 此书成于1875年,本书为作者“积数十年精 力,博采群书”加以本人经验,撰著成编。全 书分12卷,首论先看穴道吉凶、看伤吉凶和死诊法。后分摸骨法、接骨法、端骨法、提骨法、 按摩法、推拿法、接骨入骱用手巧法,分别介绍 各种手法治疗骨折与脱骱的方法。最后论述 跌打引经用药法和应用诸方,全书载方45首。

伤科补要

作者: 钱秀昌字数:1.64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科著作。清钱昌秀撰。四卷。昌秀字松溪,上海县人。从师于杨雨苍,尽得其术。主张脉证合参,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在伤科治疗上颇有成效。认为汉晋以来,诸书对伤科一法,记载不详。故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结合其临床经验,于嘉庆十三年(1808)撰成此书。共五万字。卷一首列人图穴位,器具图法,周身各位骨度注释以及伤科脉诀。卷二载“治伤三十六则”,说明各部伤损治法。卷三为治伤“汤头歌括”,易诵易懂,便于掌握。卷四附录历代名家秘方及急救良方。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伤科专著。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一九五五年千顷堂书局影印本。

伤寒缵论

作者: 张璐字数:10.39 万字、 更新:2022-07-06

二卷。清张璐撰。张氏博览 《伤寒论》诸家注本,认为喻昌《尚论篇》、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等书颇得要领,遂以二书注释为主,参以己见,取张机《伤寒论》重分其例,撰成《伤寒缵论》二卷。又以原书残佚较多,证治不全,广搜前人之论,撰成《伤寒绪论》二卷。书名含义为:“缵者,祖仲景之义;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缵论》先载原文,次附注释,末录正方一百一十三首。《绪论》首载六经传变、合病并病、标本治法及正伤寒以下四十证,又分别表里,如发热头痛、结胸自利之类。末录杂方一百二十余首。《缵论》部分将王叔和整理本重加编次,采喻昌等诸家注文,附以己见。《绪论》部分博采前人方论,对 《伤寒论》证治加以补充,虽编次有所变异,个别方剂组方尚不够严密,但对伤寒从症状、色、舌等方面加以辨证,颇有独到之处。此书文字朴实,内容丰富,先后采用七十余家之著作,广证博引,为研究《伤寒论》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六年 (1667) 刻本。

神仙济世良方

作者: 佚名字数:3.51 万字、 更新:2022-07-06

方书。佚名撰。不分卷。本书为柏鹤亭、张鹤举托诸仙名辑录。约成书于嘉庆二年(1799)。全书三万二千字左右。前有诸仙来历并附图,后为寿星论人子息、吕祖论治病方、兰大仙治喉方、董大仙治水痘等共四十四类。既论医理,也有治法及方剂。如“寿星论人子息”提出男子不生有六病,女子不生有十病,并述治法; “吕祖论治病法”论述平治法、奇治法、偶治法,有病、有法、有方。虽托名“神仙”,但医理论述详尽,方药简便实用。可为中医研究、参考之用。有嘉庆二年刊本。

伤寒审证表

作者: 包诚字数:1.91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一卷。清包诚撰。包诚字兴言,泾县(今属安徽)人。同治年间曾官湖北同知。从学于张宛邻,私淑黄元御。张宛邻崇拜黄元御之医术,令包氏校雠黄氏诸书。包氏尤致力于 《伤寒论》的研究。认为《伤寒论》文奥义精,难以记诵,如注家不明旨意,不分纲目,读者难解大旨。故撰此书。书中以表格形式阐发伤寒六经辨证之法。将太阳经分为本病中风、伤寒、兼证、阳盛八腑、阴盛八脏、坏病、不治病七种;将阳明病经分为脏病连经、腑病、阴病、不治病四种;将少阳经分为经病、本病、入阳明病、入三阴病、坏病五种;将太阳经分为脏病连经、脏病二类;将少阳厥阴经分为脏连经、脏病、不治病三种;将汗下宜忌分为可汗、可吐、可下等六种。各种内容下面以方药附之。此书均以表格形式,钓玄提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博而能约,便于记诵。就证列治,明晰精当。便于后学研究仲景之学。有同治十年(1871)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伤寒论翼

作者: 柯琴字数:4.19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论翼》,伤寒著作,2卷。清代柯琴(韵伯)编撰,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伤寒来苏集》组成部分之一,是辅翼《伤寒论》学习之论著,故名。柯氏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论》中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并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于此,本书上卷列述“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下卷提纲挈领地阐述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并介绍制方大法。

伤寒论注

作者: 柯琴字数:10.65 万字、 更新:2022-07-06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伤寒论辨证广注

作者: 汪琥字数:23.15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类著作。清汪琥撰。十四卷。琥字苓友,号青谷子,吴县(今属江苏)人。撰有《痘疹广金镜录》、《养生君主编》等。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认为“伤寒之病名虽为寒,其所见之证皆热”。故广集诸家学说,对《伤寒论》六经证治原文中属于热病的条文逐条注释,于康熙十九年(1680)撰成是书。卷一至卷二辨伤寒非寒病论及纂注伤寒论例。卷三至卷十为辨六经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二辨误汗吐下火灸逆病脉证并治法。卷十三辨温病脉证并治法。卷十四辨风池、风府等穴针刺法。后又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属真寒证治原文,并对真寒证的治疗有所论述。汪氏之论虽有偏颇之处,但自成一家之说。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阳季子东壁刻本(扉页作《平阳季子辨注仲景全书》,又作《仲景伤寒论》。附:《张仲景中寒论辨证广注》三卷)。

伤寒恒论

作者: 郑钦安字数:15.28 万字、 更新:2022-07-06

伤寒类著作。清郑钦安辑。十卷。钦安,上浣临邛 (今四川邛崃) 人。郑氏对仲景《伤寒论》 反复研究,颇有所悟,遂以舒韶所著《舒氏伤寒集注》 之序,逐一剖析而成。内容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篇及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附麻脚瘟说、辨认内外发热秘诀。每篇先列原文,后有注释,述其证名、辨证、治法。此书论述较详,颇有发挥。有清成都志古堂刻本,光绪二十年 (1894) 、二十三年等刻本。

伤寒兼证析义

作者: 张倬字数:6.78 万字、 更新:2022-07-06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1 112 113 114 115 116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