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现代社会学

作者: 瞿秋白字数:5.55 万字、 更新:2022-07-06

瞿秋白著。发表于1924年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论与目的论、社会现象的有定论与无定论、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论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辩证法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动”与“变”之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停滞不变的。社会现象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绝对与外界相隔离的东西”。主张不仅研究每个社会形态的特殊性,说明社会“变动的历程”,也要研究每种社会内部不同阶段的矛盾。指出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这种发展的革命形式,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彻底变革。该书第一次把辨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进行宣传,首先提出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一重要概念,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些论述是在此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没有涉及到的。该书是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在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哲学概论

作者: 瞿秋白字数:4.27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中国瞿秋白(1899~1935)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4年上海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侧重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是哲学中根本问题”。区分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认为二者都是荒谬的。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变动意识也随之变动。该书还论述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指出人类脱离必然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王国,正在于人逐渐认识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因果联系,认为自由并不是想象中的放纵自流,而乃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达到人的目的。该书初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指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的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还论述了事物的质量互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总之,该书对于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拓性和奠基的意义。

社会科学概论

作者: 瞿秋白字数:3.32 万字、 更新:2022-07-06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有因果可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推断出一切现象的原因及结果,并求得其共同的因果规律。指出“大致而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此外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艺术、哲学、科学,社会便是这种种社会现象及其联系之总和。研究这社会现象之总和——是社会学。”从这种观点出发作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社会问题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与阐述,指出:“社会基础一定是物质的生产力之状态,社会变易的根本原因必定是生产力之发展”;“物质的经济基础产生精神的社会现象,好像树的发叶开花,并非单供给你主观的欣赏,而是客观的营养传种的作用”。说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的。本书是在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

书学迩言

作者: 杨守敬字数:0 字、 更新:2022-07-06

杨守敬撰。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等,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曾随黎庶昌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归国后任勤成学堂总教长等职。擅长史地、目录、金石文字诸学,工书法。辛亥革命时曾避祸上海,为日本人讲授书艺,因撰《书学迩言》,日本大正十五年刊于东京。又出任参院参政,并著有《日本访书志》、《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寰宇贞石图》等。家富藏书,且多珍本、孤本,卒后归故宫博物院,今存台北。

文心雕龙译注

作者: 陆侃如字数:49.45 万字、 更新:2022-07-06

《文心雕龙》研究专著。陆侃如、牟世金合著,分上、下两册,由齐鲁书社出版。1962年陆侃如、牟世金合著了《文心雕龙选译》上下册,译注了《文心雕龙》25篇,后来牟世金以此为基础,补译全了其余25篇,对原来的译注也进行了修改,并重新撰写了引论和题解,遂成该著。本专著的注释综采国内外各家《文心雕龙》的译注本之长,准确、翔实。引文以有助于理解原著为主,也引证了部分与旧注不同或为其它注家所未曾引用过的资料。译文用直译方式,准确而流畅。每篇译注的前面都有一段“解题”,说明全篇的主旨。在全书之首的长篇引论,除按原书体系探讨了《文心雕龙》的基本内容外,还结合介绍在它的研究中存在的重大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者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思想基础之上的,“衔华佩实”是刘勰全部理论体系的主干。《文心雕龙》正是以“衔华佩实”为总论,以“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为纲来建立其创作论和批评论的,这是其理论体系的概貌和基本特点。他们还认为《神思》篇提出的情与物、言与情、言与物三种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这个总纲既显示了创作论的理论体系,也符合以“衔华佩实”为主线的全书总的理论体系,而刘勰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则是批评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沿着“割情析采”这个全书理论体系的总纲而提出的。此外,著者在对全书的认真考察基础上,对研究中的许多分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此,专著是一部既有着高度的学术价值,又有着广泛的普及性的《文心雕龙》译注本,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的《文心雕龙》读者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作者: 陈寅恪字数:1.42 万字、 更新:2022-07-06

论文。今人陈寅恪著。本篇前半部分略论魏晋两朝清谈之发展演变,后半部分由两晋、南北朝世奉天师道之士大夫对于儒学及佛教之不同态度,论及陶渊明之思想。著者认为,魏末与西晋即清谈之前期,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之异同为当时清谈主旨所在,清谈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是士大夫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完全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演变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认为陶渊明终生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学,却绝不受佛教影响。究其原因,乃在于他能自创一新自然说,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其新自然说既是承袭魏晋清谈演变而来,又是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旧自然说而加以创改。它虽主张“自然”而反对“名教”,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等人之佯狂任诞;亦不似旧自然说过于看重有形的生命,唯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渊明之思想,实为“外儒内道”。在此以前,历代论陶者,多着眼于文学的批评,而较少侧重于其思想的探讨。本篇就魏晋时代之学术思潮的广度作探讨,从清谈内容的演变与陶氏家传之信仰立论,成一家之言,别开生面。但著者把渊明之思想归结为“外儒内道”,并誉之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有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本文有1945年9月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单行本,今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七十二堂写作课

作者: 夏丏尊字数:8.27 万字、 更新:2022-07-06

此书为经典民国教材,几代人受益不尽。《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对联话

作者: 吴恭亨字数:22.37 万字、 更新:2022-07-06

20世纪初吴恭亨(1857-1937,湖南慈利人,一生以游幕、教读为业)撰。是书系作者收辑和自撰的对联,并对其分类评品的专辑。全书分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等5类,共14卷。其中一些内容涉及当时饮食风气和特色食物,如卷十二《杂缀二》有云:“湖南今日生活程度之高昂,客至,鱼、肉、豆腐、蛋四类必备物,恐万钱亦无几余。”卷十四《谐谑》中,述及湘军将领陈海鹏解甲后,养鸭于长沙新河,“座客常满”,以致有“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一联流传。另,此书还收入了作者为长沙饮和祥、天乐居、一枝香等酒楼餐馆拟作的对联;湖南人在上海所营桃源隐菜馆的对联,反映了其时长沙饮食业和湘菜流传上海的情况。

中国经济史

作者: 钱穆字数:17.53 万字、 更新:2022-07-06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红楼梦考证

作者: 胡适字数:4.25 万字、 更新:2022-07-06

研究著作。胡适著。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旧红学批评总结,第二部分为关于《红楼梦》的考证。本书是五四运动后崛起的“新红学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开一代之风气,其观点对此后的“红学”研究影响较大。作者对旧红学“索隐派”进行了批评,称之为“附会的红学”,认为不应收罗零碎不相干的史事来附会小说情节,而应从著者的身世时代、版本源流等去研究。关于《红楼梦》的著者,胡适据有关史料,认为他是曹寅孙、曹頫子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去世后,《红楼梦》是隐去真事的自传,甄、贾宝玉即作者化身。关于版本,胡适介绍了戚蓼生序脂评抄本,以之与通行的程伟元刊本进行了比较,指出原书初仅八十回,著者未完成全书即去世,乾隆五十六年(1791)后始有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续作者为高鹗。在评价《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时,胡适称之为“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其“真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上面”。载民国十年(1921)亚东图书馆印行《胡适文存》卷三,近有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本。


1 106 107 108 109 110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