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大唐创业起居注

作者: 温大雅字数:3.17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温大雅撰。大约在唐武德九年 (626) 前写成此书,凡3卷。记述李渊父子创建唐王朝的经过。第一卷记他们起兵至发引48日之事。中卷记他们自太原攻克长安126日之事。下卷记李渊摄政至即帝位183日之事。叙述了李渊打败历山飞、智胜突厥、又长驱直入长安,一路纪律严明,赈济穷困,选任贤能,清理狱讼,以及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勒死隋炀帝,直至宇文化及失败,李渊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武德等事。书中多次提到李密、称颂他 “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赈贷贫乏,敬礼宾客”。书中并与一般唐代史书多只记二郎,而删去大郎不同,多次将建成与世民并提。作者温大雅,曾随李渊起兵,任记室参军,专掌章表书记文檄。所记多为亲身经历。又在秦王任太子之前写成此书,因此得以如实反映历史实际。《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藕香零拾》、《山右丛书初编》、《丛书集成初编》 均收此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今人李季平、李钖厚的点校本。

东观奏记

作者: 裴庭裕字数:1.55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裴廷裕撰。廷裕,或作庭裕,或作延裕,字膺馀。闻喜人。官至翰林学士、右补阙、散骑常侍。其余事迹不可详考。唐昭宗大顺中,任史馆修撰,与史官柳玭纂修《宣宗实录》,因日历、起居注等均已散佚,只能采摘宣宗一朝耳目见闻,编年排列。因在史馆所作,故称“东观”;因原本系奏记于晋国公杜让能以备史馆讨论,而非定稿,故称“奏记”。或作“东宫奏记”,系误传。书前有序。《唐摭言》卷十三言裴廷裕“文思敏捷,是下水船。”清缪荃孙跋称:“其书专记一朝之政绩。书中事实,颇具首尾,《通鉴》采及三十二条,《考异》一条,在唐朝杂史中最称翔实。”不过,裴氏政见偏于中党,故于该党中人时多美言。传世有:①明抄本,北图藏。②明抄本。上图藏。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吴翌凤抄本。北图藏。④《稗海》本。⑤《续粤雅堂丛书》本。⑥《小石山房丛书》本。⑦《藕香零拾》本。⑧《续百川学海》本。⑨《四库全书》本。

因话录

作者: 赵璘字数:2.79 万字、 更新:2022-07-07

轶事小说集。唐赵璘撰。全书六卷,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部分。第一卷为宫部,记叙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诸帝王及后妃的一些生活琐事。第二、三卷为商部,记叙王公官宦之琐事。第四卷为角部,记叙没有入仕的平民众庶。第五卷为徵部,多记典故,并附有谐戏。第六卷为羽部,记见闻杂事。作者分类虽不甚严密,各部之间内容互有重复,但却大致有序。作者赵璘出身世代官宦之家,中外均为朝庭显贵,自己又做过皇帝的近侍。由于这些有利的社会条件,故能多识朝廷典故,娴于官宦旧事,他在本书中记载了较为丰富的唐人故事,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政治、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据作品记载的内容推断,此书于宣宗大中七年之后不久撰成。《新唐书》、《宋史》均著录为六卷, 《崇文总目》作二卷。今六卷本有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又重辑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等为一卷。

魏郑公谏录

作者: 王方庆字数:3.23 万字、 更新:2022-07-07

五卷。唐王方庆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 (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魏郑公谏录》辑录魏徵生前谏诤及太宗对徵褒奖之事而成。魏徵字玄成,封郑国公。其佐太宗时,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政之要务全其本,为君之道先存百姓。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慎终如始。本书所录起自谏诏免租赋又令输纳,终太宗临朝诏群臣,共计130条,基本概括了魏徵的谏诤事迹和政治思想。为研究唐初政治、唐太宗及魏徵的重要史料。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魏徵之事,多以该书为依据。其不采摘者,亦足以与正史相参证。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明正德二年 (1507) 曾大有刻本 (现存北图)。此外有《四库全书》本、《闾丘辩囿》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清人王先恭为本书作校注,又有 《王益吾所刻书》本。

李相国论事集

作者: 李绛字数:3.35 万字、 更新:2022-07-07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南诏犯蜀,诏绛募兵入援,兵乱遇害。本集所录李绛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及宰相时论谏事共65条,其中多为正史所不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多采纳其言,如论镇州事宜、镇州淮西事宜、论裴武事、泽潞事宜、上言承璀事、论魏博等等。故本书实为研究唐史特别是宪宗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足以补两《唐书》之不足。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影道光本》第八集,另《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有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遗文》 一卷本。

史通

作者: 刘知几字数:10.66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该书中批判了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汉书》之类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故事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大量记载,则斥之为“言无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决定写史的详略。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于写史,则提倡直笔,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做到“不掩恶,不虚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并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讳饰的史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史通》中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通》在重视人事作用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等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说明作者的史观仍属唯心主义的范畴。注本有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唐才子传

作者: 辛文房字数:8.15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及五代诗人传记汇编。10卷。元代辛文房著。本书卷首有写于元年宗大德八年(1304)的引言,即应编成于此时。全书以10卷的篇幅论列了398位唐(包括五代)诗人,其中有专传的为278人,附见的为120人。为一代诗人作列传,在此书问世之前未曾有过,因此,无论从开创意义而言,或是从其资料丰富、涉及面广博而言,本书都是研究唐诗最主要的典籍之一。到清初,本书在国内已无传本,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重编为8卷,但仅存有287位诗人的传记。本书自元代问世以来,曾传入邻国,日本尚保存有其元利10卷本,清光绪年间由杨守敬访得日本流传的10卷原本,影印行世,国内才又得见本书的全貌。自1987年5月至1990年9月,中华书局陆续分4册出版了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唐才子传校笺》的原文校勘由孙映逵完成,全书的校笺工作分由20余位学者分工撰写。校笺主要包括:考证原书资料出处,纠正史实讹误,补辑原书未备的重要资料。校笺一问世,立即受到学术界好评,不但提供了该书的通行本,也成为唐诗人生平资料的集大成者。

中华古今注

作者: 马缟字数:1.60 万字、 更新:2022-07-07

五代博物考据类笔记集。3卷。后唐时人马缟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顾怀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入杂家类。今传本前有马缟自序,称本书乃据崔豹《古今注》增益添注而成。体例仿《古今注》,其上卷73条,中卷43条,下卷80条,虽未如《古今注》分门,但次序大体一致。上卷为帝王宫阙等六十六门,中卷为皇后冠带等四十四门,下卷为古今音乐等八十门。主要考证各种事物的起源、演变,近似类书。该书前有自序,称“昔崔豹《古今注》博识虽广,迨有阙文,洎乎广初,莫之闻见。今添其注,以释其义。”

安禄山事迹

作者: 姚汝能字数:2.67 万字、 更新:2022-07-07

唐姚汝能(一作龙)撰。三卷。汝能曾官华阴县尉。是编记武则天长安三年迄代宗宝应元年(703—762)安禄山事迹和安史之乱的经过。全书以史家笔法,记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分纲列目,兼有议论,详于正史。上卷记安禄山始生至得宠;中卷记起兵叛乱经过;下卷记安禄山称帝至被杀及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诸事。四万余字。内容较两《唐书》丰富,确有较高文献价值,为杂史笔记中之上乘。如对安禄山受宠,战役描写,颇生动别致,间有文学笔法,夸张诙谐。史家颇以为流于琐杂小说。有《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藕香零拾》等丛书本。后有民国缪荃孙校勘本,收入《唐开元小说六种》和《郋园先生全书》。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曾贻芬校点本,附录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中有关资料二十一条,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历代崇道记

作者: 杜光庭字数:7.90 千字、 更新:2022-07-07

唐五代杜光庭撰。介绍道教历史的散文。载于《全唐文》卷933。记载历代帝王崇奉道教的经书。全书一卷,书末题: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弘教大师赐紫道士臣杜光庭上进谨记。书从周穆王记起,直到唐僖宗中和(881—885)时,叙述历代帝王修建宫观、度道士等尊崇道教事迹。详列修建道观地点、数量,及所度道士的人数,兼采有关事件。各代文字,前略后详,尤以唐代最为具体完备,占绝大部分篇幅。


1 8 9 10 11 12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