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列表
曾胡治兵语录
作者: 蔡锷 、 字数:2.12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中国近代语录体兵书。蔡锷辑。191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石印本。1917年上海振武书局铅版印行。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从事军事教育工作。1911年在云南发动反清起义,1915年又参加护国战争。翌年病逝于日本。一生潜心军事研究,编撰有《军国民篇》、《五省边防计划》等多部军事著作。1911年初调任云南新军协统时,为加强新军教育,摘录曾国藩、胡林翼论兵言论,辑成《曾胡治兵语录》。共1.4万多字,分为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12章,每章后附按语。蔡锷在序言和按语中,阐发了对选将、用人、治军、作战等军事问题的主张和观点。认为选将要慎重,为将要智勇兼备;能耐劳苦,赏罚分明;练兵要严格要求,申明号令;兵机讲究持重稳慎,简练慎出;战法重奇正,强调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制定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主张中国对外敌作战,宜采取诱敌深入战略,“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而歼除之”。1924年蒋介石曾将本书增辑“治心”一章,加序言再版印行,作为黄埔军校学员教材;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作为八路军将士军事读物;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又重印出版。
昌言
作者: 仲长统 、 字数:1.64 万字、 更新:2022-07-06
全名为《仲长子昌言》。东汉仲长统著。“昌言”即为“当言”。据《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统每论说古今及世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34篇,十余万言。”但大部分已经佚失,只有十之一二保存下来,《后汉书》“本传”中录有《理乱》、《损益》、《法械》3篇,另外,《群书治要》、《齐民要术序》、《太平御览》等书中存有某些残文。内容主要是对汉末各种社会弊端的批判,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反对汉初以来的神学传统思想,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和因时变易的思想。《昌言》的辑本有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汉文》和清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尸子
作者: 尸佼 、 字数:5.18 万字、 更新:2022-07-06
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书已散佚。唐《群书治要》卷36,录有《劝学》等13篇。清汪继培辑有14篇与若干片断,较为完善,但已非原书。其中存有先秦佚说甚多。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篇》)的主张。但有兼综、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提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巳皆弇(同掩)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篇》)
书目答问补正
作者: 范希曾 、 字数:19.08 万字、 更新:2022-07-06
范希曾编。5卷。国学图书馆初刻于1931年,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出版。本书是为补正《书目答问》中的错误和疏漏而作,有以下特点: (1)保持原书面貌。凡有补正的地方先标出“[补]”字,然后加进自己的补正文字,既与原著浑然一体,又使补正与原文可以互见。(2)补入与原书宗旨相关著作1200余种,也补上原书著录各书缺漏的作者、卷数、版本、时代等具体事项。(3)纠正答问疏漏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等近百处。象《答问》一样,《补正》也在一些必要的地方附加按语,使原著得到完善。王锦编《书目答问补正索引》(香港崇基书店1964年版),为查检《书目答问补正》提供了方便。
书林清话
作者: 叶德辉 、 字数:18.08 万字、 更新:2022-07-06
叶德辉(1864—1927)撰。叶氏毕生致力于古书的收藏和整理研究。该书从大量古书文献中收集有关图书版本知识与历代图书版本的源流、掌故资料,按照其性质分门别类,组织成篇。全书共126篇,每篇皆有篇题,每篇之首,先载明作者自己的见解、观点,然后排列资料作为论据,文中亦时时附以己见,表面看去,似乎类同古代笔记之信手拈来,实际上主题纷繁、观点众多、触角遍及、史料丰富,是一篇篇精巧的有价值的学术札记。著者“通过对古典目录价值的新开发、近代科学方法的应用和中国书史体系的奠定三个方面的努力,建立起了自己的方法论”(徐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全书之组织亦系匠心独运,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这种内容体例和研究方法,在文献学史上尚属首创,对于后来中国书史和古书版本学的研究乃至现代书话体作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现通行有1957年古籍出版社铅印本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均与《书林余话》2话》刻成之后,将所遗漏及新得之资料整理排比而成。书后附录有《书林清话校补》一文。
申鉴
作者: 荀悦 、 字数:1.53 万字、 更新:2022-07-06
东汉末荀悦著。共5卷: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通行版本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清卢文绍作《申鉴校正》。主张儒术治国,强调“重民”,“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杂言上》)。主张“德刑并用”(《时事》),“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同上)。强调“以道德治民者”(《政体》)是渡水之舟,“乘舟者逸而安”(同上)。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於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於众,行诈於官而矜实於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政体》)。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杂言下》)。认为“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掦雄曰‘人之性善恶浑’”都不合理,肯定刘向“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之说。强调性与情是相统一的,“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同上),“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名也”(同上)。反对“性善情恶”等割裂性情的错误说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 纪昀 、 字数:325.29 万字、 更新:2022-07-06
图书目录。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正总裁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实际编纂则以纪昀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于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的图书撰写出提要另行汇编而成。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每种书写一篇提要,卷首有圣谕,有表文、职名、凡例,载有全书的撰写过程及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其中经部分十类,附子目九个;史部分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个;子部分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个;集部分五类,附子目五个,共六十二个子目。每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子目间有按语,可以说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及划分类目的理由。由于每种书目下都有提要、作者生平、著述渊源、著录卷数、版本、内容评论,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乾隆以前历代的经籍,对后世学者了解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有重要帮助,因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多种版本。现通用有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附有《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及《四库书目索引》,另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附有《四角号码人名、书名索引》;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了浙江翻刻武英殿本,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的最佳本。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 陈振孙 、 字数:19.91 万字、 更新:2022-07-06
目录著作。陈振孙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见,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卢文弨据秀水朱氏曝书亭抄本、元抄残本、《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加以校订,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56卷,现存上海图书馆,缺8—16卷。今人徐小蛮、顾美华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底本,参考元抄残本、卢校本和《文献通考·经籍考》,校点标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县官,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做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兴府。后任临安国子监司业,历官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赠光禄大夫。官福建莆田时,曾传抄当地郑樵诸家的藏书,得5万余卷,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撰成本书。收书共3039种,每书著录其卷数和著者姓名,并写成提要,评论得失。考证较详。分类排列,虽未标出经、史、子、集四部之名,实则按四部序列。前10类属经部,次16类属史部,再次20类属子部,后7类属集部,共53类。本书与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被后人誉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由于著录丰富,其中不少书籍早已失传,本书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据,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个评价是极其公允的。
1 2 3 … 12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