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辨义

春秋辨义

作者:卓尔康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隐公六年“郑人来谕平”,卓氏认为当依《左传》训更成,《公羊》以为堕成,《榖梁》以为不果成者,文义皆误。又隐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公羊》以为此执而言伐为“大之”,因为孔子“不与夷狄之执中国”。卓氏则认为“伐”字即可用于国,亦可用于人,无《公羊》所谓“大之”之大义。如此之类,皆有见地。至于桓公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卓氏以为本为甲戌年正月己丑,史官偶倒其文;僖公十六年书宋五石六鹢是因为宋为三恪,如此之类,皆为臆说。卷首八卷为全书之宗旨。其中第一二卷为《经义》,相当于诸书之《纲领》,其后附卓氏自论,认为:《春秋》一书“乃夫子当日樵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其志焉。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笔削,而或以一字,或以微言,点缀拨动,俾躬弑逆者、谋弑逆将弑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而不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又谓 《春秋》“喜辞剧,怒辞遽,与辞详,弑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轻,正辞确,愸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皆一时之所进发而杂物之所结撰也。”卷三为《传义》,亦举杜氏以下诸儒论三传得失精要之语而录之。其后为卓氏概论,述三传源流而评其得失,兼评诸家之 《春秋》学,卓氏尤其推重陈傅良。其评三传,认为“《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由”。但《左氏》又“文词富艳,不识道理”,“好信小说奇闻,暗于大体”。而《公羊》、《榖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是“经旨”,虽其 “中间论事或违”,“多杂驳不雅训”,但“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基本上是前人的一般看法。卷四、五、六、七为 《书义》、卷八为《不书义》皆为阐发所谓《春秋》书法。卷八后尚有《时义》、《地义》两篇。清初学者较重此书,如俞汝言《春秋平义》引录此书颇多。现存明崇祯卓氏自刻本。

  • 总字数:46.19 万字
  • 成书年代:明代
  • 最近更新:2022-07-06

目录列表

  1. 提要
  2. 春秋辨义卷首一
  3. 春秋辨义卷首二
  4. 春秋辨义卷首三
  5. 春秋辨义卷首四
  6. 春秋辨义卷首五
  7. 春秋辨义卷首六
  8. 春秋辨义卷首七
  9. 春秋辨义卷首八
  10. 春秋辨义卷一
  11. 春秋辨义卷二
  12. 春秋辨义卷三
  13. 春秋辨义卷四
  14. 春秋辨义卷五
  15. 春秋辨义卷六
  16. 春秋辨义卷七
  17. 春秋辨义卷八
  18. 春秋辨义卷九
  19. 春秋辨义卷十
  20. 春秋辨义卷十一
  21. 春秋辨义卷十二
  22. 春秋辨义卷十三 
  23. 春秋辨义卷十四
  24. 春秋辨义卷十五
  25. 春秋辨义卷十六
  26. 春秋辨义卷十七
  27. 春秋辨义卷十八
  28. 春秋辨义卷十九
  29. 春秋辨义卷二十
  30. 春秋辨义卷二十一 
  31. 春秋辨义卷二十二
  32. 春秋辨义卷二十三
  33. 春秋辨义卷二十四
  34. 春秋辨义卷二十五
  35. 春秋辨义卷二十六
  36. 春秋辨义卷二十七
  37. 春秋辨义卷二十八
  38. 春秋辨义卷二十九
  39. 春秋辨义卷三十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