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历代帝后像轴》为南薫殿旧藏。此辑选录历代帝后画像轴 67 幅,其中帝王画像 55 幅、帝后画像 12 幅。包含:伏羲、帝尧、夏禹、商汤、周武王、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代帝后、明代帝王等立像、坐像及半身像轴。此套于清乾隆十三年重新装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发现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 “茶库”,下旨检修裱装。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工作完成,其中的帝后像改移 “南薫殿” 贮藏。1945 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部分则分散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帝后像大部分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装裱过。当时清高宗为这批帝后像选定的 “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除了书写帝后庙号,还特别标注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裝」。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 “囊”,慎重地贮藏在南薰殿里,可见清高宗对这次历代帝后像的整理修复十分重视。(介绍参考)
大致图录如下
01. 伏羲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马麟 绘。本幅画伏羲散发披鹿皮,足下有乌龟八卦,用的是禹授 “河图”,河图即 “八卦”,意即帝王圣者授天命的祥瑞象征。上方宋理宗书叙传。淳祐元年 (1241) 理宗赴太学,将 〈道统十三赞〉 赐给国子监,成为治国的理念。〈十三赞〉 赞的是伏羲等十三位一脉相传的圣人帝君,伏羲是第一位。最有趣的是伏羲的造像,比对本院所藏的宋理宗画像,竟然可视为同一人,说来也就是隐寓宋理宗是道统的传人,他的即位入继正统,成为皇帝,正是天命所在。画法皆因大幅,笔法粗犷,画石尤是马家斧劈皴法,而人物之形之像,姿貌庞厚,帝王之龙颜隆准,端严有神,正是画家表现佳处。(王耀庭)
02. 帝尧立像轴. 绢本设色
03. 夏禹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宋淳祐元年理宗(1205-1264)至太学,作 〈道统十三赞〉,后命马麟(约 1180-1256 后)绘成图像,藉以彰显其道统与政统合一的政治理念。惟今仅存其中的五幅,合称 “道统五像”。其中 〈伏羲像〉 署有马麟款,馀四幅则无,但五像风格接近,且上方均有宋理宗亲笔题赞,明显同出一人所绘。本幅中禹的形象,姿貌伟岸,行笔雄健挺劲,致让帝王端严的意态,俨然跃乎楮素,诚为马麟巨幅立轴中的悉力伟构。
04. 商汤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05. 周武王立像轴. 绢本设色
06. 梁武帝半身像轴. 绢本设色
07. 唐高祖立像轴. 绢本设色
08. 唐太宗立像(一)轴. 绢本设色
全图近乎三米,仰头才能瞻望唐太宗面容,巨大的身形创造出令人难以忽视的威仪。唐太宗袍服上的团龙花纹,吻部已出现两个鼻孔,较接近明代造型。推测此轴与其他同样尺寸的帝王像、功臣像,为明代祭祀历代帝王贤臣的系列作品,曾一起悬挂,以供敬仰。
09. 唐太宗立像(二)轴. 绢本设色
10. 唐太宗半身像轴. 绢本设色
11. 后唐庄宗立像轴. 绢本设色
12. 宋宣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13. 宋宣祖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宣祖后(902-961)是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927-976)的母亲杜氏。与宋代其他皇后像著袆(音辉)衣不同,宋宣祖后的淡黄色外袍,衬托小珍珠滚边的凤纹霞披更加华丽,织著花样的半透明裙摆竟长得拖出画外。这幅难得的后像,丰富今日对于宋代后妃物质生活的认识。
14. 宋太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画太祖赵匡胤身著淡黄色圆领大袖宽衫,腰系玉装红束带,脚穿皂纹靴,头戴由软翅幞头改装成方形硬胎的展翅乌纱帽。画幅无作者款印,仅座椅的扶手空白处,以小纸浮贴,上书 “宋太祖” 三字。 画史著录,王霭、牟谷、僧道辉均曾为太祖写真,但因无存世可靠画迹堪供比对,并不能据以判定此像,是否与上述三人有关。
15. 宋太祖半身像(一)轴. 绢本设色
16. 宋太祖点检半身像(二)轴. 绢本设色
17. 宋太宗立像轴. 绢本设色
18. 宋真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19. 宋真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设色画宋真宗后像。面罩绛纱,九龙花钗冠,两博须,翟衣带绶,环佩。 按 “宋史”,真宗四后,一章怀潘后,大名人。一章穆郭皇后,太原人。一章献明肃刘皇后,华阳人。一章懿李皇后,杭州人。此幅据王恽书画目录上之记载知为李皇后之画像。
20. 宋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北宋仁宗赵祯(1010-1063)头戴幞头,身上穿著素色红袍,乍看颇为朴素,规矩地坐在一把高背龙椅上。不过由领口与袖口露出金色细纹的内裳,以及样式华丽的椅垫和踏垫,可以感受到华贵之物对他不过是生活上的消耗品,展现著属于权力顶峰的日常。
21. 宋仁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原属清宫南薰殿旧藏,画无款印,但画中人物相貌传神,洵非想像之作,而且用笔精准、赋色细腻,具备第一流的水准,应出自当时名家之笔。 宋仁宗先后曾立两位皇后,其一为郭皇后,另一为慈圣光献曹皇后。由于郭后被废,故此像应系后者。画像中,非惟曹后身著的袆衣、钗冠华丽无伦,连身侧两名侍女,同样衣饰妍丽,满头簪花,与院藏仅绘皇后独自端坐的图像相比,显得格外高贵而出众。
22. 宋英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英宗(1032-1067)坐于宽绰的红漆御榻上,身穿浅黄色的常服,乍看非常朴素。但红色窄袖内里,满布金线细密织成的团龙纹样,黑色的靴面装饰著许多圆点花样,虽然低调仍掩不住华贵气息。
23. 宋英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24. 宋神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25. 宋神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26. 宋哲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27. 宋哲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28. 宋徽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本幅画徽宗赵佶微须,身著圆领朱衫,头戴黑纱幞头,足蹬黑色朝履,端坐于垂挂有黄巾的靠背椅上,相貌俊美年轻,应是他早年的写真。 徽宗在政治作为上,并非一位成功的君主,因他生性奢侈放浪,又刻意粉饰太平,导致断送北宋国祚,自身也沦为金国俘虏,终尔客死异乡。但赵佶的艺术造诣,却极其深湛,不仅个人能书、善画,精于鉴赏,更将宋代的艺术发展推至历史高峰。
29. 宋徽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30. 宋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31. 宋钦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32. 宋高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室南渡后,高宗赵构积极招揽画人,重建宫廷画院,并致力于蒐求散佚书画,致使南宋的艺文活动得以迅速振兴并续作发展。 本幅画高宗头戴乌纱展脚幞头,身著朱红袍服。相貌温文儒雅,双目炯炯有神。此像在保存过程中,曾经遭受严重伤损,清代重加装池时,将原本破损的背景移除,易以另绢,并用色粉调墨罩染,虽然色泽参差不匀,所幸实景部分犹能看出原画大致的面貌。
33. 宋高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高宗先后立过两后,元配邢夫人于靖康之难时被俘,高宗即位后,遥册其为皇后。绍兴十二年(1142),邢后棺椁由北地迎回,吴夫人才正式被册立为后。吴后夙喜读书,翰墨的修养高绝,曾经为高宗代笔,人莫能辨,故深受高宗宠信。本像所绘,应为续立的吴后。画中人物,头戴九龙花钗冠,面贴珠钿。身著深青色祎衣,上绣对雉十二行,并用朱色作边饰,上再缀以龙纹,鲜艳、华美至极。
34. 宋孝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35. 宋光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36. 宋光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南宋光宗后李凤娘(1145-1200),略似逗号的眉型,让画像面容独具特色,颇富肖像性。她头戴大小珍珠编成龙凤花钗冠、面饰珠钿,身著最隆重的皇后礼服深蓝色祎衣,上缀五彩雉鸡纹,腰部垂下两色编织的大带,右向端坐高背椅上。这是北宋末延续到南宋皇后座像的标准型态。
37. 宋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宁宗赵扩,为光宗的第二子,母为慈懿皇后李氏。据传李后曾梦见太阳坠落于庭中,遂以手承接之,未几竟怀有身孕,所生即宁宗也。 〈宁宗坐像〉 中,皇帝的相貌清臞,鼻长若鹰喙。马远 〈乘龙图〉 中,御龙升天的道教神仙面容,亦与宋宁宗绝似。鼻长,在面相学上谓为 “老龙相”。宋代帝王出生,常有祥瑞象征的传闻。宋代皇帝信仰道教,宫廷画家借助皇帝的龙颜入画,自在情理之中。
38. 宋宁宗后坐像轴. 绢本设色
宋宁宗后,原本不知姓氏,年少时随养母入宫,担任杂剧女伶。由于得到吴太后垂爱,将她赐与宁宗,乃得平步青云。朝臣中,有名杨次山者,皇后认其为兄,并自称杨妹子。杨后虽然出身微贱,但却学识渊博,能诗善画,书法风格与宁宗相近,曾为之代笔。 本幅中,画杨后头戴龙纹花钗冠,拱手端坐于靠背椅上。身著交领大袖的五彩袆衣,衣上织绣两雉花纹,并列成行,是为「搖翟」。
39. 宋理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理宗赵昀(1205-1264)是太祖的第十世孙,在位共四十年(1225-1264)。期间对程朱理学至为推崇,堪称是南宋将理学推向官学化最为重要的一位君主。逝后庙号亦定为理宗,可谓实至名归。 本幅中,理宗的面相丰硕,肤色稍黯,目光锐利,眼角明显上扬。院藏马麟 〈伏羲像〉 与 〈静听松风〉 二轴里的人物,相貌亦皆与理宗相仿佛。故有学者以为,这是画家刻意将理宗神格化,据以合理化他继承道统的正统性。
40. 宋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41A. 明太祖坐像(一)轴. 绢本设色
脸上布满黑痣、颧骨和下颚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据说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 “异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状特征,都显露出此人必为掌握权力的帝王。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十件这一类 “丑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变化,然品质皆平平。推测朱元璋这种形象曾经风行于民间,因此被大量复制。
41B. 明太祖坐像(二)轴. 绢本设色
41C. 明太祖坐像(三)轴. 绢本设色
41D. 明太祖坐像(四)轴. 纸本设色
41E. 明太祖坐像(五)轴. 绢本设色
41F. 明太祖坐像(六)轴. 纸本设色
41G. 明太祖坐像(七)轴. 绢本设色
41H. 明太祖半身像(一)轴. 纸本设色
41I. 明太祖半身像(二)轴. 纸本设色
41J. 明太祖半身像(三)轴. 纸本水墨
41K. 明太祖半身像(四)轴. 纸本水墨
42. 明孝慈高皇后半身像轴. 纸本设色
43. 明成祖坐像轴. 绢本设色
44. 明仁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宣宗之父,在位一年即病故。此作线条及敷色处理较为粗疏,推测应是稍晚的摹本。画中仁宗坐的应是鎏金交脚圈椅,披上织锦,加上金脚踏以及折枝花游龙地毯,大大增添了华丽的效果。题签亦标明于乾隆十三年重装,但该作裱绫并非金色缠枝花卉纹,已改为粉红、粉白五爪龙纹绫,与 〈明宣宗马上像〉 同为南薰殿帝后像装裱的特例。
45A. 明宣宗坐像(一)轴. 绢本设色
明宣宗朱瞻基 (1399-1435),面色红黑,须髯丰茂,头戴翼善冠。身上云龙黄袍以不同色金描绘,手扶嵌宝腰带,坐在雕饰精细的龙椅上,地面铺著华丽团龙锦毡。相比宋代帝王像,明代帝王对服制、用具的华丽似无顾忌,甚至特别借此彰显自己的尊贵。一手扶腰带、一手置腿上,双腿开张的姿态,别有一种威武气势,与宋代皇帝的温文谦恭形象大异其趣。
45B. 明宣宗坐像(二)轴. 纸本设色
45C. 明宣宗马上像轴. 绢本设色
46. 明英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宣宗之子,因亲征瓦剌被俘,赎回后又惊险复位,际遇甚奇。英宗坐像揭开了明代帝后采 “全正面像” 的序幕。此外,帝王像也换上更正式、更具象征性的衮(音滚)服,营造端坐庙堂,临朝听政的姿态与气势。
47. 明宪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48. 明孝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明孝宗(1470-1505)像是正于朝堂听政,穿著十二纹章的龙袍,坐在精雕细琢的宝座中,背后矗立巨大屏风,地面铺上华丽织毯,整个人宛若淹没于充满龙纹的缭乱象征图案中。这件坐像品质极佳,精确绘制的繁复纹饰,以及屏风上信笔挥洒的生动云龙,反映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明代宫廷制作的超凡水准。
49. 明兴献王坐像轴. 绢本设色
50. 明武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51. 明世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52. 明穆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53. 明神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54. 明光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55. 明熹宗坐像轴. 绢本设色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南薰殿之名便由此来。殿面阔 5 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 5 层,奉历代帝王像。殿东室奉历代皇后像;西室贮明代帝后册宝。